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化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化
编辑: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发布时间:2012-12-03 点击:5656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化
    正如学校文化的定义所一再强调的,学校文化的关键在于核心价值
观,即一所学校若要建设本校的学校文化,首要的环节就是确定学校的
核心价值观,即一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和育人日标。在理论上可以这样说,
但落实到实践上,这就需要一个有机和系统的平台来加以操作,这个平
台就是学校的理念文化。
教师办公室励志标语  小学教师标语 
师德师风建设  小学教师办公室标语 
 
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精神文化的内涵
    一、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理念文化的基本问题
    随着学校文化建设呼声的加大,越来越多的学校管理者开始注重学
校价值观特别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建设,那么究竟什么是学校核心价值
观?学校核心价值观在学校文化中占有怎样的地位?学校核心价值观的
外在表现是什么?并不是所有的管理者都能对这些问题给予明确的回答,
而认识上的模糊难免会对学校文化的建设带来一定的迷茫与盲目。
    (一)理解学校核心价值观
    “价值”本来是经济学术语,而在人文社会科学中代表“意义”“作
用”。1999年版的《辞海》把“价值观”定义为“价值的一定信念、倾
向、主张和态度的系统观点”。另外国内哲学界比较权威具体的解释是:
价值观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价值的总观点、总看法,是
人们的价值信念、信仰、理想、标准和具体价值取向的综合体系。价值
观作为人们关于事物是否具有价值、具有什么价值的根本看法,是人们
区分好坏、利弊、得失、善恶、美丑、正义与非正义、神圣与世俗等的
观念,是人们特有的关于应该做什么和禁止做什么的约束性规范。因
此,学校核心价值观就是“有关学校核心价值或基础价值的一整套看法或
观念,它是从多样的学校价值观中抽取的带有基础性的或能够为不同
价值主体共同选择的价值目标”。
    当然,梳理上述概念是必要的,但是澄清“学校核心价值观”的难
点在于对一些关键问题的理解。这些问题属于教育哲学的层面,涉及一
所学校办学的肯萦之处,没有对这些问题的深刻思考与把握,在学校核
心价值观的问题上,难免会遇到困惑。
    首先需要考虑的是,学校是什么。既然一所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是学
校全体师生对本校发展方向、人才培养规格、教学方式等重要问题所共
有的理解与选择,是指导学校日常运作和组织发展的基石和核心,更是
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基石和核心,那么回答“学校是什么”就成为必由之
路。换句话说,一所学校必须具有明确的“学校观”,理解学校的性质和
功能,理解学校对于人的成长、对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才能够在普
遍的价值中提炼出自己学校的核心价值观。
    学者郭元祥曾经在一个中小学校长高级研修班上给校长们出过一个
思考题,要求校长们用一句话或一段话(50个字以内)来回答“学校是
什么”这个问题。校长们的答案是多种多样的,他们描述学校的中心词
语主要有:场所、地方、空间、阵地、文化机构、文化组织、事业部门、
发展平台、火种、成长摇篮、第二个家、乐园、学园等。可以说,这些
术语揭示了学校性质和功能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那么对于学校的不同理
解就会直接影响到不同的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例如把学校理解成为
“文化组织”与“事业部门”必然会造成价值观的分歧,而“乐园”与
“学园”的理解也一定不会促成相似价值观的生成。所以学校核心价值观
不能回避对学校的理解的问题。
    当然,对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要在一些基本的原则之下。杜威早
年在谈到“什么是学校”的时候,曾经明确地说:“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
组织。”具体来说,学校主要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组织。可见,学校核心
价值观在性质上说不是一种个体的核心价值观,而是一种组织的核心价
值观。这种价值观所影响的并不是学校中哪一个个体或哪一类群体的行
为,也不是影响哪一个个体或哪一类群体的行为的各个价值观的机械堆
砌组合,它激励、维系和约束的是学校中所有成员的行为,是对学校中所
有成员行为的期待、要求和规范。“学校核心价值观并不是学校目标
(目的或使命)或学校目标的一部分,而是实现诸多学校目标必须遵循的
若干价值原则。”这正是“核心价值观”的“核心”的意义。
    如果说回答什么是学校有失全面,那么我们至少可以提出很多的否
定命题。比如,学校绝不是单纯教授知识的场所,它对人的成长发展要
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学校也绝不总是像家庭那样的温馨的港湾,因为
学校永远不可推脱掉对社会的责任;学校也不是追求效益的企业,因为
他的作用与影响从来就不能够用数字指标来衡量;学校也不是上行下效
的官僚组织,因为对学生和社会负责永远比对上级负责崇高和重要得多;
类似的,学校不是玩乐的幼儿园,不是职业培训机构,不是批量生产的
工厂,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遗产……关于学校的理解,就在这些否定命
题中逐渐凸显出来。梳理关于一个学校的理解种种,才能形成不违背原
则、有个性甚至开创新风尚的核心价值观。
    校长们的理解其实代表了当代学校管理者对学校的基本理解。学校
是一种文化组织、教育组织、社会机构,是一种具有独特价值的场所。
很难说校长们的理解哪一种完全正确或是完全错误,因为学校的功能作
用本身就在变化。时代在发展,而每所学校所处的地理文化环境迥异,
每所学校又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因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不必
也不能追求整齐划一,相反,更应提倡多元的价值观,只要不违背普遍
的原则,学校应该各尽其能,各显神通。正是这种理解的多元性,才能
够更好地促进多元的价值观的碰撞与对话,才能够逐渐诞生,既符合教
育规律,又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观念。
    而其实与学校观相类似的,还应该有明确的学生观,教师观,教育
观等,这些其实是一所学校存在的基石,是在学校形成之初就应该考虑
好并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完善的基本命题。
    (二)学校核心价值观的特点
    1.主导性
    主导性是学校核心价值观的最根本的特性。既然是核心价值观,就
要能够把除它之外的各种不同价值观凝聚在自己周围,并对它们协调、
整合和引导。核心价值观既约束着从属价值观,又为其提供依据和方向,
从而为价值体系的稳定和统一起着维护作用。正是有了这种主导性,学
校才得以在一个统一的价值观念体系中顺利运行。才能够为进一步实现
目标而共同努力。缺失了主导性,学校核心价值观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
义,其激励凝聚指导实践的作用就更无从谈起。
    2.全局性
    如果说主导性说的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内部其他价值观之间的
关系,那么全局性恰恰反映了前者与学校外部其他价值观的关系,其中
最重要的就是学校核心价值观与社会核心价值观的关系。《中共中央关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指导
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当前我国社会主义
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那么,这种社会核心的价值观就是学校核心
价值观形成的外部环境,是必须考虑的基调。但是与此同时,两者有不
能完全等同,又要考虑学校这种特殊组织的特殊性,考虑其特殊的功能
与宗旨,处理好一般与特殊之间的关系,既要统筹全局,又要立足自身
特性。
    3.稳定性
    学校核心价值观不同于行为或是一般的行为准则,它对于外界环境
的变化很难给予快速的反应。首先,价值观一旦形成,就逐渐变成了人
们心中根深蒂固的观念,没有经历重大的思想震动很难改变,其形成的
过程缓慢,但也不能够轻易的消退。其次,学校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社
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应需要经历复杂的过程,要经历了一定的积累
人们的认识才会有质的变化。另外,新旧价值观往往并非两立而是相互
渗透,原有价值观常常会随时代发展而被赋予新的内涵,使价值观不断
焕发新的活力。
      4.独特性
    虽然在纵向的时间上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在横向
的空间上,却有鲜明的独特性。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史,所以
价值观形成必然会打上深深的历史镌刻的印记。而所处的地理位置不同,
也会带来不同的培养目标,学校与社会的相互辐射作用也应给予考虑。
同时,每所学校在教育系统内的定位不同,学校分不同类型与层次,有
普通学校和特殊学校,职业学校;有中小学校和高等学校;有公立学校和私
立学校。而同一类型的学校又会因为规模、生源、从属部门的不同
而不同,所以自然会有不同的办学目标和使命,这些都会增加学校核心
价值观的独特性。值得一提的是,独特性不仅是实然存在,在应然层面
上也应该人为进行强调,努力形成自己的特色与风格。
    5.理想性
    学校核心价值观具有理想性,其中含有建设什么样的理想学校的思
考。它来源于现实,是现实的反映,立足于现实,必定经过对现实的思
考,但同时又是超越现实的,是引导学校全体成员的价值理想和价值信
仰。如果不具备理想性,核心价值观就难以达到指导实践的作用。若想
达到全体的普遍共识,达成普遍认同。成为共同的精神支柱与精神动力,
核心价值观就应该要高出现实的水平,一个既立足于现实又高于现实,
难度适中的目标才能较好地发挥其指导作用,同时为成员的发展提供理
想性的精神支柱和前进的精神动力。
    6.实践性
    一方面,学校核心价值观来源于实践,另一方面,也必须能够恰当
的指导实践。很多学校的价值观过于空泛、夸大,在实践中难以达到目
标。也有一些学校形成价值观之后弃之不顾,只是一纸空文,并没有渗
透到每个成员的观念中,也没能在实践中表现出来,更不用说不断地加
深理解和完善了。核心价值观本质上就是用于指导实践的,而绝非用于
装点门面对外宣传,一旦脱离实践,它的生命力也就荡然无存了。
    (三)理解学校精神文化
    学校的精神就是学校发展中的一系列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及其教育
价值追求的集合体,是对学校根本问题的看法,是学校自主建构起来的
学校教育哲学。学校精神文化,不仅包括人们的观念,还包括提炼后的
文字表述、人们在观念指导下的各种活动,形成的精神风气甚至是由此
影响到的学校的性格特色,他们围绕学校理念形成一个庞大而复杂的集
合体,物质的精神的,具体的抽象的,有意识无意识的,主观的客观的,
认识的实践的……所有这些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而不是机械的堆砌,才
凝成了学校的精神文化。其中学校核心价值观是最为核心的部分。
    1.学校理念文化的易混词辨析
    首先,学校精神文化不等同于教育模式或是教学模式。20世纪80年
代以来,许多学校在进行教育改革与研究的时候,都试图提出一种教学模
式或教育模式,并以此来表征学校的办学理念,当时涌现了很多模式,
如“赏识教育”“情景教学”“启发式教学”“成功教育”“愉快教育”“希
望教育”“挫折教育”等等,尽管这些模式对教育事业产生了极大的推进
作用,但是认为某种教学模式或教育模式就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的全
部显然不合适的,这些模式只能算是教学上的新理念与实践,却很难涵
盖整个学校的精神文化的丰富内涵,因为后者往往是需要一组教育命题
或是教育观念支撑,并在学校形成长期稳定影响的一种综合体,显然单
一的教育模式或是教学模式只是整个学校体系的一部分而已,当然,优
秀的部分可以逐渐融人到精神文化中去,但二者却不能一概而论。
    其次,学校精神文化也不等同于校训,或者等同于校歌、校旗、校
徽、学风、教风、班风等,这些都只能算是学校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
像校训、校歌都是借语言文字把精神文化表现出来,再把它们艺术化、
符号化,甚至是口号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对外宣传的手段,在提炼
过程中为了一定形式的美感难免会把很多内容删除掉,甚至很多时候为
了达到美感或是宣传力度而附加很多东西,这些造成的后果是,即使是
作为精神文化的外在表现,它们也很难表现得全面而准确,更何况,作
为任何一种表现形式,都永远不能是它所要表现的精神本身,精神文化
的厚重感是任何精准的词语或是符号都难以等同的。
    再次,学校精神文化也不完全是学校特色。学校特色是在学校精神
的指导下形成的,可以说,鲜明的学校特色是学校精神文化中的一抹亮
色,有的学校把创办“现代教育技术学校”“体育特色学校”“艺术特色
学校”“科技发明学校“等作为办学理念,也有相当的局限性。因为这些
特色不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之所以为特色,是在彰显与其他学校的相异
之处,而对于学校而言,很多精神应该是所有学校共同遵守和秉持的,
它们从不被写进学校特色中,却是精神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教学模式、校训校风、办学特色,这些都不能替代学校精神文化的
概念,却又都是学校精神文化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学校精神
文化是以学校的核心价值观为内核,在其辐射下形成的复杂的思想与行
为的有机体系,是学校一切行为的逻辑起点。其精神凝聚和意识导向作
用,能够引导和塑造师生的态度和行为朝同一个目标迈进,能够大大增
强学校的凝聚力、执行力、战斗力和核心竟争力。所以精神文化不只是
口号、概念、教育政策或是教育模式,而是一整套教育思想的体系。
   2.学校精神文化与其他学校文化的关系
    毫无疑问,学校精神文化从属于学校文化,那么不可避免的就是和
其他学校文化的关系。与学校精神文化同时隶属于学校文化的还有诸如
学校物质文化、学校制度文化、学校行为文化、课程文化、学校诊断文
化等,那么究竟学校精神文化与这些文化之间是什么关系呢?是否就是
字面上呈现的一种平行并列关系呢?
    在了解了学校文化的结构的“冰山”模型、“洋葱”模型之后,我们
可以认为在学校文化的鲜明层次中,精神文化并非出于与其他文化并列
平行的位置,而是具有一种一核心的价值,只有在整个学校文化体系中找
到精神文化的位置,才能更深人地理解它的作用。不妨把精神文化比喻
成为学校文化的“基因”,它的确立往往对其他文化形成决定性影响,是
学校一切行为模式的准绳与精神领袖。
    二、学校精神文化的分析维度
    每所学校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特点与所要追求的办学目标而形成颇
具特色的学校精神文化,经过历史浪潮的淘洗而逐渐明晰与增色,历史
上和当代都有很多优秀的例子。然而每所学校的精神文化都是很多思想
行为的复杂的结合体,我们很难以某一所学校的精神文化为例,因为这
样不仅容易给学校精神文化的多样性的理解上造成误区,也难以提供一
个较为全局的视角。也就是说,在学校精神文化这方面,虽然优秀的例
子有很多,但是绝对没有哪一个或是哪一种可以被当成“样本”,针对不
同学校的不同情况,只有适合自己学校的才是最为适合的。
    而我们在这里也只能简单提及几个精神文化的维度,仅是给教育者
提供一些思考的角度,这些维度没有细化甚至是非常的宽泛,但是却可
以勾勒出一个现代学校最基本的立足点,有了这些立足点,每所学校都
可以尽量的发挥学校的优势和集体的智慧,形成自己的学校精神文化。
    (一)科学
    如果说有什么是当今世界每个国家的学校都共同遵守的学校的普适
价值,科学肯定要被列在其中。从斯宾塞提出“科学知识最有价值”以
来,追求科学成为现代学校所共同遵循的原则,而对于我国,科学的精
神传人的较晚,可是一经随着新文化运动进人视野,“赛先生”就以其独
特的魅力迅速征服大江南北。从时间的角度看,中国近现代的教育最大
的特点就是科学精神的融人,指导今天,没有一个学校敢于在科学的原则
上提出异议,没有人敢于对科学说“不”。
    由于独特的历史原因,中国的学校理念中植人科学,最大的敌人并
不是宗教,而是面临着同样与科学格格不人的迷信,在农村地区这个问
题更为明显。学校的围墙应该成为隔绝迷信的堡垒,民间的种种迷信活
动不仅不应该进人学校的教育中,相反,应该通过学校对社会的辐射作
用,把科学的精神传播出学校。学生在学校里接受的是科学的教育,在
校外更应该成为科学的保卫者和宣传者。
    也许随着时代的进步,民间的一些迷信活动会逐渐减少,但是迷信
的恶习却很难从民族的性格中根除,而其很可能逐渐转为一种更为隐蔽
的方式在与科学负隅顽抗,迷信的对象从各路神仙转向权威,对于权威
的迷信正逐渐成为抵抗科学的力量。在学校中,如果没有一种求真的信
念,很容易计真理屈从于权威,致使学生从小就接受一种迷信权威的反
科学教育。
    学校应该是科学的殿堂,这是学校存在的基本逻辑之一。首先学生
应该在课堂_L自主学习科学的知识和科学的方法,这就要求有一套科学
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科学的教材,使科学的精神渗透到每个学生身
上。在此基础上,更应该使师生在学校里感受到一种科学的精神,科学
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是贯穿整个学校的文化风气中,在于教职工
的每一点一滴的行为方式,在于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态度上,在于领导对
科学的尊重,在于学生对科学孜孜追求的氛围中。学生日益形成科学的
态度,科学的思维,进而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在学校里,每一次科学与
迷信或者说科学与权威之间的博弈都是绝佳的课堂,学生在冲突中或者
体会到科学的力量与美感,或是习得科学让位于权威的思维模式。
    在学校的精神文化中,科学应该是极富有时代色彩的一个方面,若
是在全校都形成一种捍卫科学、追求科学、传播科学的风气,就能够抵
制住任何反科学、伪科学的侵蚀。学校之为学校,如果在科学问题上都
含糊其辞,那么对传播人类文化培育现代人方面的缺失就难辞其咎。而
维护科学的尊严往往就是维护学校的尊严,以科学为精神就常常意味着
对学校存在意义的高度肯定了。
      (二)发展
    发展是针对个人而言,因为学校作为一个培养人的场所,不仅对社
会具有不可推卸的时代使命,更是每一个学生在青少年时期的最重要的
成长环境,因而理应对其各方面的发展负责。
    学校应当是促进和帮助学生全面发展的育人场所,学校要维护每一
个学生的发展权,发展是全面的发展。任何阻碍学生发展,或是使学生
畸形发展的,都是动摇了学校文化的根基。
    探讨发展问题,首先要解决学生观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
内的教育基本达成“学生是主体”的共识,但是并没有回答学生究竟是
什么样的主体,其实早在古罗马时期,普罗塔克就明确指出,学生不是
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种!一个生命的火种!精
神的火种、心灵的火种!这种理解比国内一些关于学生是“知识的容器”
“品德袋”的理解不知要深刻多少倍!而在现代化的21世纪,我们的理
解难道不应该超越古人吗?
    试想在我们的学校每天都谋求学生的发展的时候,如果不认识到学
生是“独立的人”“文化中的人”“生活世界中的人”“关系中的人”“生
成中的人”,不认识到学生的天性、兴趣和需要,如杜威所揭示的制作的
兴趣、探究的兴趣、语言社交的兴趣和艺术的兴趣等;充分认识到不同
学段学生的特征,如小学阶段的童趣、童心和童真(即“三童”特征),
初中阶段可塑性强的特征,高中阶段生理发育成熟、思维成熟、人生道
路选择等特征;不充分认识到发展要遵循学生自身的规律,那么又如何
能够满足现代人发展的需要呢?
    只有对我们教育的主体有了充分的认识,我们才能在发展上寻求一
种健康而不强制,稳健而不迟缓,超越而不畸形,和谐而不扭曲的境界。
    寻求发展是要培养学生身心全面的健康,要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
对自己能够正确的认识和评价。有“自知之明”,在社会活动中能客观
地、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也要培养坚强的意志品质,学生应该自觉地
确定目标,主动朝向目标努力,去克服困难、阻碍,提高其行动的自觉
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要热爱生活,乐观自信,惟其如此,才
能不畏人生的挫折与失败,对自己、对未来充满信心,才能心情愉悦,
生活幸福,才能有所创造,有所发现;也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
社会现实有正确的认识,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思想和行动跟得上
时代的步伐,与社会的要求相符合。要有合作意识和合作精神,在培养
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同时也学会与人合作,才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
求;也要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不墨守成规,敢于别出心裁,挑战权威,
逐渐形成创造的能力。
    除此之外,发展还应该包括培养学生求真、求善、求美的习惯,在
习惯中形成完好的品格。这些都是精神文化中不该被忽视的部分。学校
的精神文化可能会在每一点上有所侧重,但是尊重和保障每一个学生的
发展似乎已经是一个不争的共识。
    (三)民族
    是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还是吸收外来文化向全球化迈进,一
直是摆在教育者面前的两难选择。如果说过去我们教育发展的缓慢源于
固步自封,而今的教育越发缺乏个性却是因为一味的西化,丢弃了民族
性。我们究竟应该保留哪些民族文化中优秀的部分?究竟应该以一种什
么样的方式使民族精华继承下来?怎样把民族特色融人源自西方的教育
体系?这些问题的不同答案都会对学校的精神文化造成不同的影响。
    学校教育是传承民族文化的主要渠道。一个生物种群的延续靠生理
基因的遗传,而一个民族的延续、发展一,靠的是文化的传承。纵观世界
各民族,无一例外。中国的学校传承中华文化是中国学校的责任,也是
学校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当然,我们不可能在21世纪重新回到樱下学宫的年代,也不能走极
端地让西式学校全部改为中式学堂,让学生们从早到晚学习四书五经,
但是西方的观念却也不能不假思考的全部拿来,传统的模式也许是落后
于时代的,但是并不等于民族的、传统的文化中就没有值得现代人学习
和发扬之处。尤其是作为学校教育,肩负着传承民族文化,融合本土文
化与外来文化的重任,更应该在民族文化上给予充分的重视。
    1988年,第75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发表宣言称:“如果人类要
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而我们从
20世纪初期“打倒孔家店”,到20世纪后叶又“批判孔老二”,已经把孔
子在人们心中的形象毁坏得不成样子,虽然最近兴起了“国学热”,对儒
家经典的阅读风尚再起,各种祭孔活动也竞相展开,但是回到学校,发
现真正在学校中沿承的孔子的智慧实在少得可怜。在绝大多数中小学中,
孔子只能挤在几页语文课本中作为一种文学作品来读,学生心中的孔子
多数也仅限于几行铅字的介绍,这样又如何能理解博大精深的孔子的思
想。而遭此命运的又何止孔子一人,孔子至少是中华文化的典型而有一
定的重视,其他的诸子百家和更多的民族文化更是处于被忽视的位置。
    这可能更像是一种全社会的文化现象,不能把责任全部推到学校身
上,但是学校有责任和义务,在每一个中国公民青少年时期,就关注对
民族文化的接触与吸收,在学校的精神文化中,民族的问题恐怕是不容
忽视的一个维度。学校的功能到底是培养淡化民族意识的世界公民,还
是有相当民族文化素养的中国人,也许在这之间每所学校都会有自己的
价值倾向,但是随着民族文化缺失的问题被提出,这越来越成为一个受
到重视的议题。我们不反对学习西方,但是一定要结合中国自己的国情,
而在对国家的建设和贡献方面,一个民族意识淡漠,对民族传统知之甚
少,对祖国文化缺乏热情的人,很难能得到大家的信任接过建设自己的
民族的使命,也难以在关于民族的重大决策上作出正确判断,如果所有
学校都在民族问题上避而不谈,没有学校精神文化的位置,将会出现代
际交接上的焦虑和恐慌。
    (四)公平
    孔子的教育学说中有一个核心的价值理念,就是“有教无类”,他总
是相信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应该接受教育,通过教育人们才能减少出身带
来的差异,这正是孔子的核心价值观“仁”的思想在教育中的体现。当
今社会的贫富差异加大,会不可避免地映射到教育中来,使人们在接受
教育的起点上就有了明显的差距,社会的贫富不均是造成教育上差异悬
殊的根本原因,也是拉大教育质量差距的原动力。而人们接受教育的时
间与质量,又反过来影响其一生的生活质量和贫富,促使贫富差异进一
步的加大。
    而公平问题本身是一个有深刻历史渊源的社会问题,不可能凭借教
育的力量彻底解决,但是教育却可以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努力地追求
“公平”,这正是教育“善”的体现,也是孔子精深的教育思想在两千多
年后的今天一种时代性的流露。
    在学校的层面上,学校教育虽然对社会的公平难以干涉,却可以为
实现“教育公平”的理想尽绵薄之力,具体说,就是学校要为每一个学
生提供平等的学习机会,成功的机会。这些都在学校自己的掌控范围内,
只要学校不因为学生家庭背景的差异而区别对待,只要不因为锦衣华服
厚爱有嘉,因家徒四壁而置之不理,只要不是戴着金钱与权力的有色眼
镜来评判学生,就可以做到起码的公平。教育公平从宏观上讲,就是实
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从微观上讲,就是要善待每一个学生。如
果说尽量避免区别对待是一种消极的公平,那么尽力善待呵护每一位学
生就是一种向着公平的积极的努力了。长此以往,这种爱与关怀的渐染
会使学校中弥漫一种仁爱的气氛,一种天下为公的理想主义,一种对大
同世界的神圣色彩,而实现这些,正是学校精神文化中追求“至善”的
极致,是一种敢于独善其身的高风亮节,也是学校作为教育场所最好的

身教,是敢于引领时代的学校品格。

 

 

 

——本文转自由余清臣和卢元凯主编的《学校文化学》,如有更多需要了解的地方,可以直接看本书。

精品推荐

冷静 创新源于...

冷静 创新源于冷静思考 不够冷静的人通常比较浮躁,比较盲目,容易感情用事,往往容易与创新擦肩而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不要灰心,只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总会找到方法,这种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购买收藏 ¥10元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企业文化墙|校园文化墙|文化墙图片

© 2005-2024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020-85662199 / 85660025 传真:020-85662199

网址:http://www.wenhuaqiang.net

粤ICP备11077203号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东棠行道办公用品经营部
快速导航: 企业文化宣传栏企业管理漫画服务理念标语激励员工标语会议室标语时间管理标语生产安全标语创新标语团队合作标语执行力标语
本站空间由万网空间代理维启在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