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医院文化 > 中国现代医学文化
中国现代医学文化
编辑: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发布时间:2012-12-10 点击:1925

 

中国现代医学文化
    中国现代医学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医学文化和吸收西
方先进医学文化基础上,经过马克思主义改造,形成的一种全新的文化体系。
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年代,经过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正在走向成熟。
    一、革命战争年代的医学文化
    早在井冈山时期,为了救治伤病员的需要,毛泽东同志就领导创办了第一
所红军医院。他认为“建设较好的红军医院”是巩固根据地红色政权必须做好
的大事。中央苏区创建之后,为了保障红军的战斗力和苏区人民群众的身体健
康,党和红军高度重视发展苏区的医药卫生事业。1932年10月,苏维埃中央
政府和苏维埃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研究将红军总军医处改为红军总卫生部。
军团和师一级也设立了卫生部,团设立卫生队,连设立卫生员。地方从中央到
省、县苏维埃政府,由内务部分管卫生工作,乡、村成立卫生小组。医疗机构方
面,军委所属的红军后方总医院下设有7个后方医院,各军团和军区也分别
设立了后方医院和野战医院。1933年初,福建长汀“福音医院”迁到瑞金,成
立了“中央红色医院”,后改称为“苏维埃国家医院”,在各省、县苏维埃政府驻
地和一些大的集镇、乡村,建立了医疗诊所。发展苏区卫生医疗事业,关键的
是人才。1932年2月,中央军委创办了红军军医学校,1933年8月,改名为
红军卫生学校,扩大了办学规模,改善了教学条件,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批医
疗卫生战线的领导骨干和专家。由于中央苏区地处山区,交通不便,文化落
后,生活贫困,民间疾病流行。红军官兵频繁作战,流动性大,疲于奔波,营养
匾乏,极易患病。红军的医务工作者在缺医少药的困境中,既要为部队服务,
又要照顾当地百姓。党和苏维埃政府认真总结苏区和红军医疗卫生工作的
经验教训,认识到疾病预防的重要性,提出了“对于疾病,重在预防”的指导思
想。1932年7月,中央军委发布了开展卫生工作的训令,1933年先后颁布了
《苏维埃区域防疫条例》、(苏区卫生运动纲要)、(五个月卫生工作计划)、(关
于预防传染病问题)等文件,对苏区群众性卫生运动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
一个群众性的卫生运动在苏区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使苏区军民的健康状况
大大改善。
    延安时期中国革命逐步从低潮走向高潮,革命队伍日益发展壮大,开辟了
更广阔的抗日民主根据地。革命形势的发展,对医药卫生事业提出了更高的要
求,大批伤病员需要救护,许多经过长征的老红军积劳成疾,甚至重病缠身,急
需治疗。而地处偏远山区的陕甘宁边区交通不便,贫困落后,缺医少药,部队官
兵和根据地群众患病医治困难。为了提高陕甘宁边区及各根据地人民群众的
医疗卫生水平,适应形势的发展和战争的需要,毛泽东同志明确地提出了“发展
人民医药卫生事业”的思想。1944年5月,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大学开学典礼上
说:“要提倡卫生,要使边区一千多个乡,甸乡设立一个小医务所。" 1944年7
月,毛泽东同志为陕甘宁边区卫生署举办的延安卫生展览会题词“为全体军民
服务”。1944年9月8日,毛泽东同志在纪念张思德的追悼大会上发表了《为
人民服务》讲话,指出我们是“为着解放人民,是彻底地为人民利益工作的”。
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
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遵循毛泽东同志这一思想,中央军委卫生部明
确提出了“预防第一”的方针,开展了群众性的卫生运动,成立了延安防疫委员
会,负责推动延安的卫生防疫运动,使延安流行病得到了极大的控制。延安时
期,人民医疗卫生机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医疗条件和水平进一步提高,陕甘宁
边区和各个根据地成立了许多医院,如延安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总院、延安中
央医院、边区医院,晋察冀边区医院、八路军一二0师野战医院、晋绥解放区贺
家川医院、新四军皖南小河口后方医院、云岭南保村前方医院、新四军一支队神
塘坪医院、新四军三支队大王庄医院、苏中军区后方医院、苏浙军区野战医院和
盐城军部海圣庙医院、新四军二师大柳营医院等。根据战争和环境条件有的根
据地还建立了“地下医院”、“山林医院”、“山洞医院”等。这些医疗机构的建立
为保障广大官兵和根据地人民群众生命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为抗日战争的胜
利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延安时期,随着边区和各根据地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医护人员缺乏
问题日益严重,在毛泽东同志的关怀下,边区政府和人民在极端艰苦的条
件下,克服各种困难,兴办医药院校。军委“红军卫生学校”改为中国医科
大学,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是医大学员的实习医院。继中国医科大学之
后,相继开设了“延安西北医药专门学校”、“华中医科大学”、“华东白求恩
医学院”、“华中医学院”、“晋冀鲁豫卫生学校”、“晋绥军区卫生学校”、“晋察冀白求恩卫生学校”、“苏浙医务职业学校”等,大力培养医学专门人才。
医学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军队和解放区培养了大批医学人才,保障了军队
和人民的需要。
    在解放战争中,为了适应战争的需要,在毛泽东同志的指示下,军委设立
总卫生部,加强了对卫生工作的领导,各野战军和纵队设有卫生部,旅设卫生
处,团设卫生队。野战军卫生部下设野战医院、手术队、基地医院、野战区兵
站卫生所、野战军转运总站和转运站。在部队的基层卫生组织中,连队设卫
生防疫委员会,每班设卫生战士。在战伤救治中,建立了由火线到兵团与后
方医院的阶梯治疗和医疗后送制度。开展群众性“火线普遍包伤运动”和“战
伤自救互救运动”,要求人人学会战场救护常识和包伤要领,改变过去部队卫
生机关各自分散的治疗救护模式,组成“营连联合抢救组”、“团联合绑扎所”
和“师联合手术队(站)”,做到“高度运动,大量收容,哪里作战,哪里收容”,
顺利地完成了解放战争时期部队卫生和救治任务,为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
贡献。
    应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特别是延安时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
医学文化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提出了“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重要思想。早在中央苏区时,毛泽
东、周恩来、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与当时基督教会“福音医院”院
长傅连嶂谈话时谈到“治病就是实行人道主义”的话题时就说:“人道主义也
要为革命啊。”并成功将“福音医院”改造成为‘’中央红色医院”,引导傅连障走
上了革命的道路,成了我军医疗战线上的一位共和国将军。194,年,毛泽东
同志为延安“中国医科大学”题词:“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从而
丰富了‘’人道主义”的革命内涵,把更多有不同信仰的医务人员团结到了革命
阵营中来,接受了加拿大、美国、印度等医疗队的援助,推动了我党医疗卫生
事业的发展。
    二是提出了“预防为主”的重要思想。这一思想在中央苏区萌生并在实
践中得到了检验,在延安时期得到了发展并进一步成熟,从而实现了医疗
工作从“治病为主”到“防病为主”的转变,实现了由完全依靠医务人员到依
靠开展群众性卫生运动的转变,成为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成功经验和一大
特色。
    三是提出了“发展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的,要思想。毛泽东同志时刻把
人民的疾苦放在心上,他建立人民的军队,进行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人民的解
放,所以,他看到旧中国传染病流行,人民缺医少药,有病得不到医治的情形,自
然把我党领导的医疗卫生工作定性为人民的事业。1933年,他在(长冈乡调
查》一文中,专门用一节的篇幅写了群众“卫生运动”,强调卫生工作要大搞群众
运动,指出“发动广大群众的卫生运动,减少疾病以至消灭疾病,是每个乡苏维
埃的责任”。1934年毛泽东同志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一文中也提
出了要关心群众生疮害病的问题,直到 1945年在《论联合政府》一文中明确指
出:“应当积极地预防和医治人民的疾病,推广人民的医药卫生事业”。为我国
的医药卫生事业明确了性质,指明了方向。
    四是提出了“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思想。在革命战争年代,医务人员十分
缺乏,仅靠西医无法满足广大官兵和人民群众的需要。特别在敌人对我根据
地实施全面封锁,缺医少药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毛
泽东同志十分清楚中国的国情,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传统医学有很清醒的认
识。他在并冈山就提出了“要用中西两法治疗”官兵疾病的思想。在延安时
期,毛泽东同志更加明确地指出,“对于旧文化工作者、旧教育工作者和旧医
生们的态度,是采取适当的方法教育他们,使他们获得新知识、新方法,为人
民服务。"1949年9月,毛泽东同志在接见中央军委卫生部召开的第一届卫
生行政会议代表时,又告诫大家要很好地团结中医,搞好中医工作。遵照毛
泽东同志“中西医结合”的思想,各革命根据地的中西医团结一致,密切合作,
自力更生,自采自制中草药,战胜了敌人封锁所造成的困难,缓解了医疗药品
的不足,挽救了许多官兵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同时在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积
累了丰富的中西医结合治疗经验,提高了医疗水平,促进了人民医药卫生事
业的发展。
    五是提出了“不丢失一名伤员、一切为了伤员”的任务要求。这是在战争年
代医疗工作的中心任务,也是医疗工作的基本目的和基本要求。“不丢失一名
伤员、一切为了伤员”不仅是医务人员的职责所在,也是’‘救死扶伤、实行革命人
道主义”的本质要求,更体现了党对广大官兵的无限关爱,体现了人民军队内部
无比亲密的革命关系和战斗情谊。根据这一任务要求,广大医务人员在战场上
舍生忘死,宁肯牺牲自己,也要抢救伤员。在敌后,广大医务人员忘我工作,救
死扶伤,直接促进了军队内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的提高。
    六是提出了着名的“白求恩精神”。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著名的外
科医生,国际主义战士,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委托,来中国支援中
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在抢救伤员中不幸牺牲。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杰出的代
表。毛泽东同志在《纪念白求恩》一文中,对白求恩的精神作了最精辟的概括
和总结,“白求恩精神”成了我国医疗卫生战线一面光辉的旗帜,一个永恒的
主题。白求恩精神的主要内容是:“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无私奉献精神;
“对工作极端地负责任”的精神;“对伤病员极端地热情”的精神;‘’对技术精益
求精”的精神;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英勇献身的伟大的国际主义精神和共
产主义精神。毛泽东同志号召大家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努力做一个高尚的
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
人民的人”。
    二、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医学文化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79年改革开放的30年间,是中国实行计划经
济政策的30年。在这30年中,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取得
了显著成就。
    解放初期,由于长期战乱加上旧中国政府对人民的医疗卫生极不重视,各
种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疾病和地方性疾病十分流行,严重威胁着人民
的健康和生命。据当时国际组织的统计,我国居民主要健康指标属于世界上最
低水平的国家,婴儿死亡率高达200‰,产妇死亡率高达15‰,人均期望寿命只
有35岁。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牵动着党中央毛主席的心,也考量着刚刚走
上执政党地位的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毛泽东这位从山沟里走出来
的人民领袖,对人民有着真挚而深厚的感情,革命战争年代,他时刻想的是为了
人民的彻底解放。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进驻北平前,他就向全党发出了“进京赶
考,不做李自成”的警示。建国之初,百废待兴,但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为什么
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
史的动力”,人民的解放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的第一步,让人民过上幸福的生活,
才是革命的最终目的。所以,面对各种传染病和流行疾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造
成的危害,毛泽东同志把医疗卫生工作摆在了建国初期最突出的位置。他不仅
对医疗卫生工作高度重视,而且对中国的国情体察入微。他知道在中国医务人
员缺乏,西医成本高,而中医在中国有四千年历史,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为老百
姓普遍接受,所以他认为解决好中国人民的医疗卫生问题,不能光靠西医,还必
须发挥中医的作用;也不能光靠医务人员,还必须发动群众积极参与,打一场歼
灭各种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人民战争;不能光靠治疗,必须以预防为主,让人
们不得病少得病。正是在毛泽东同志的亲切关怀和直接指导下,在1954年2
月召开的政务院会议上,研究确定了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的四大方针:“面向工农
兵,预防为主,团结中西医,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为贯彻落实“四大方
针”,接着又明确了当时卫生工作的两项重大任务:一是集中力量预防那些严重
危害人民健康的流行性疾病和严重威胁母婴生命的疾病;二是整顿卫生工作队
伍,建立农村、工矿和城市的基层卫生组织,并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全民参加
的“讲卫生、除四害(苍蝇、蚊子、嶂螂、臭虫)”的“爱国卫生运动”,消灭疾病的传
染源和传播途径。
    毛泽东同志时刻关注和指挥着解放初期消灭传染病和流行性疾病的这场
“战争”。当时我国南方血吸虫病肆虐,死于该病的人不计其数,造成了许多“无
人村”、“寡妇村”,一片萧条凄惨的景象。1956年,毛泽东同志发出“一定要消
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在南方各疫区掀起了消灭血吸虫病的高潮。当时,遭
到许多专家学者的质疑。但是,经过两年的努力,江西省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
吸虫病。1958年6月30日,毛泽东同志在杭州读了当天(人民日报》报道江西
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消息后,浮想联翩,夜不能寐,遂于次日清晨写下七律
《送瘟神二首》:
    “读六月三十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
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送度神一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
千村井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
牛郎欲问疽神事,一样悲欢逐逝波。
              送度神二二
青风杨柳万千条,六亿神州尽舜尧。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
借问疽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
    1965年6月26日,毛泽东同志针对当时我国6. 5亿人口中有5亿农
民,而医疗卫生资源却主要集中在城市的现实情况,又作出了“要把医疗卫
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重要指示,即著名的“六·二六”指示。遵照
毛泽东同志的指示,全国全军广大医务人员深入农村为老百姓送医送药,
防治疾病,普及医疗卫生常识,培训医务人员,极大地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
生水平。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坚持贯彻落实医疗卫生工作“四大方针”,经
过30年的努力,到改革开放之前,我国形成了包括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教
学、科研在内的结构完整、布局合理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并且在设置布局
上,重点加强基层和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市形成市区两级和
街道门诊部(所)组成的三级医疗服务和卫生防疫体系;在农村形成了以县
医院为龙头,以乡(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预防
保健网”。
    医疗保障体制获得长足发展,在城镇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基本预盖了所有
的劳动者;在农村合作医疗基本覆盖90%左右的乡村人口。在药品生产、流
通、供应上,国家高度重视发展医药工业,实行严格的计划管理,本着“药品服务
于健康”的原则,实行“药价从低”的政策,“一五”时期,在药品价格上曾提出四
项原则:一是国内生产可以充分供应,降价后不致脱销的品种,’坚决降低;二是
利润较高的进口药品,降价后不致刺激销量大增的应适当降价,降价后会刺激
销量大增而加大外汇消耗的不宜降价;三是进口成本低,国产成本高的药品,应
参照国产成本定价,以保证和促进国内生产的发展;四是供不应求的药品,在生
产没有达到供求平衡以前,一般不应当降价。还对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取消
地区差价,按全国统一出厂价销售供应。计划经济年代全国共有7次化学药品
大降价,每次降价总值都在亿元以上。使全国的药品价格始终维持在最低点,
保证人民群众都用得起药。
    特别是经过30年的努力,解放初期严重危害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的
鼠疫、霍乱、天花、血吸虫病、疟疾、性病、结核病(俗称痨病)七大传染病和流行
病得到了基本消灭或根本控制。我国人均期望寿命从建国初的35岁提高到
67. 8岁,婴儿死亡率从建国初的200‰降到37. 6‰,产妇死亡率也大幅度降
低。1980年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政府公共卫生工作给予了高度评
价,被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收益”的“中国模式”,并在世界其他国
家宣传和推广。
    总结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的医学文化呈现出八大明显的特性:
    一是人民性。始终坚持以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为第一位,“全心全
意为人民服务”、“面向工农兵”、“要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这是
计划经济条件下,医疗卫生工作的根本宗旨和根本方向。
    二是群众性。治病防病,不是医生的“专利”。走群众路线,依靠群众,发动
群众,开展全民“爱国卫生运动”,群防群治,消灭疾病,这是在计划经济条件下
医疗卫生工作取得巨大成就的根本所在。
    三是公益性。不以营利为目的,不依赖高新技术,高档设备,高额投入,高
级医生,始终把医疗卫生工作作为一项造福全民的公益性、福利性事业,着力健
全覆盖全民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卫生防疫体系,保证全民医疗的可及性和
卫生防疫的有效性。
    四是公平性。始终以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根本,而不是以少数人的利益
为根本。特别是1965年6月,当毛泽东同志从一份调查报告中了解到当时的
医疗卫生工作有‘,重城市轻农村”的倾向,医疗资源主要集中在城市时,严厉批
评卫生部是“城市卫生部”、“城市老爷卫生部”,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
到农村去”,防止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偏差,维护了公平和正义,赢得了广大人民
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五是政府性。计划经济年代,医疗卫生工作始终置于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
之下,党和政府为了人民的健康和生命安全,义不容辞地承担起了做好医疗卫
生工作的重任。1953年11月,毛泽东同志在一次专题讨论医疗卫生工作的
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讲话强调“党必须领导卫生工作”。可以说,建国后至改
革开放之前,在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有力组织下,医疗卫生工作打了一场
漂亮的人民战争。离开党的正确领导和政府的有力组织,医疗卫生工作就没
有保证。
    六是保障性。计划经济年代,从传染病流行病对人民健康和生命安全造成
严重危害的严峻形势,从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关于医疗卫生工作的一系列决策
指示中,我们能够深刻领会到,那时医疗卫生工作的任务十分明确,就是要保障
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能不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
康,是衡量医疗卫生工作成败的硬性指标,也是考量我党执政为民能力水平的
硬性指标。所以,国家在百废待兴,极不富裕的情况下,把人力、物力、财力投向
医疗卫生事业,在医疗卫生事业投入中又重点投向农村,投向卫生防疫方向,以
较小的,低廉的投入,换取了巨大的成就。
    七是奉献性。广大医务工作者热烈响应党的号召,发挥“白求恩精神”,模
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投身到农村、基层为工农兵服务,无
私奉献,不图回报,真正做到了“一切为了人民的健康”。
    八是融合性。极大地调动了中西医两个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中西医
两种医疗卫生方法的作用,使中西医两种医学文化都得到了较大发展。比
如,公共卫生、卫生防疫兴起于西方医学,而在计划经济年代,毛泽东同志领
导的我国医疗卫生工作把公共卫生和卫生防疫发展到了世界前所未有的水
平。还比如,毛泽东同志对中国的传统医学给予了充分的肯定,1958年10
月,毛泽东同志曾作出过重要批示:“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
力挖掘,加以提高。”“伟大的宝库”是有史以来对中医中药的最高评价,但也
需要.‘挖掘”和“提高”。毛泽东同志还倡导中医学西医,西医学中医,形成新
的中国医学流派,从而培养出了一批较高水平的“结合型”医学人才。特别在
解决农村的医疗卫生问题上,毛泽东同志清楚地认识到必须依靠几千年来在
人民群众中有着深厚基础的,既便宜又便利的传统医学。所以,发展中医,促
进中医西结合,是毛泽东同志从我国国情出发,一直倡导的一种医学思想。
事实证明,“赤脚医生”在计划经济年代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作出了突出的
贡献,也成了当时我国医学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受到世界的瞩目和
肯定。
    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医学文化
    从1979 ~ 2009年,是改革开放,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30年。30年
来,中国经济改革取得了快速发展和巨大成功。但是,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
革却举步维艰,造成了老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看不起病”。这与计划经济年代
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取得的大发展相比,出现了大逆转。这一时期,虽然医疗行
业一方面还“竭力”维护和高扬着“救死扶伤”、“为人民服务”的大旗,但是另一
方面医疗行业的文化和道德建设,受到了方方面面前所未有的质疑和挑战。粗
略回顾这30年医疗改革的道路,我们的体会是:
    1979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中国的医疗卫生改革也拉开
了序幕。卫生部提出了“运用经济手段管理卫生事业”的主导思想,并做了积极
的尝试和准备。
    1985年,国务院批转了卫生部起草的(关于卫生工作改革若干政策问题的
报告),中国的全面医疗改革正式启动。医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模仿国企改革,
核心内容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放开搞活,提高医院的效率和效益”。
而基本做法是“只给政策不给钱”。
    1992年,随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市场化
也成为中国医疗改革的主要方向。该年卫生部根据国务院下发(关于深化卫
生改革的几点意见),按“建设靠国家,吃饭靠自己”的精神,要求医院在“以工
助医、以副补主”等方面取得新成绩。从此,一系列能够创造效益的新事物,
诸如点名手术、特殊护理、特殊病房等像雨后春笋般地在医疗系统全面开花。
中国的医疗卫生被全面推向市场,按照市场规律,各医疗机构展开了激烈的
市场竞争。
    200。年,世界卫生组织对191个会员国的卫生系统分三个方面进行了绩
效评估。在卫生负担公平性方面,中国被排在第,88位,仅比巴西、缅甸、塞拉
里昂稍强,属于世界上最不公平的国家。这与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1980
年对我国医疗卫生工作给予的高度评价,被誉为“以最少投入获得了最大健康
收益”的“中国模式”形成鲜明对比。
    200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中国的医疗卫生体制机制进行了
一次全面的检验。实践证明,在“非典”疫情面前,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医疗卫
生体制机制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与计划经济年代我国建立起来的有效应对
和消灭各种传染病流行性疾病的卫生防疫机制形成了极大反差。经过这次实
践检验,更加引发了人们对医疗卫生改革的质疑和反思。
    2005年春,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课题组,历时4年,对我
国建国30年,以及改革开放后20多年整个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状况以及相关体
制建设的成效、问题进行了全面回顾、评价和分析。2005年夏,(中国青年报)
公开登载报道了这一研究结果。课题组在研究《总报告》中对计划经济时期中
国医疗卫生事业建设给予了充分的肯定:“计划经济时期,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
发展取得过显著成就,有很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同时,《总报告》对改革开放以
后我国医疗卫生制度改革进行了总体评价,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医疗
卫生体制发生了很大变化,在某些方面也取得了进展,但暴露的问题更为严重。
从总体上讲,改革是不成功的。”同时指出:“问题的根源在于商业化、市场化的
走向违背了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规律。”这一研究结论的公开,使人们对医
疗卫生改革的质疑和反思升温到了极点,也使中国的医疗卫生制度改革从此出
现了转机。结合实践体会和相关资料的学习,感到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认真反
思,以提高认识,校正改革中存在的一些错误和偏差。
    反思之一:政府将中国的医疗卫生直接推向市场,医疗卫生机构自主经营,
自负盈亏。医疗改革市场化、企业化的方向和路径,必然导致激烈的医疗市场
竞争。城市和驻城市的医疗机构在医疗市场竞争中与农村相比,具有明显的竞
争优势和条件,竞争的结果必定是医疗卫生资源向城市集聚,大中城市医院越
做越大、越做越强,高档设备、高新技术、高级人才、高额收费,成了普通百姓高
不可攀的“医疗巨人”,而广大农村又回到了像建国初期一样的缺医少药的困
境,中国医疗工作的重点实际从农村又转向了城市,甚至是城市少数的高收入
人群。
    反思之二:国家公共卫生支出占GDP的比重一路下滑,政府把主要精
力用在经济建设上,对医疗卫生工作关注不够。特别是在农村,失去了国
家资助和政府支持的医疗机构难以维持,农村的医疗服务、医疗保障和卫
生防疫体系迅速瓦解;群众‘!生“爱国卫生运动”退出了医疗卫生工作的历史
舞台;适应中国国情的传统医学再次受到冷落;农村的“赤脚医生”队伍不
复存在;农民失去了基本医疗保障;各种传染病和疫情在没有“防线”的情
况下开始抬头和迅速扩散;一些慢性疾病在得不到早期干预的情况下,日
趋严重。
    反思之三:不自觉地远离了“人民的医疗卫生事业”和公共卫生的性质和规
律。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更
重要的是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障人民的健康和生命
安全,是为了满足人民需要的。从国外的公共卫生事业来讲,其本质特性也是
“公益性”和“福利性”,保障全体公民基本的医疗卫生需求,而不是以营利为目
的的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不幸的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改革抱着良
好的愿望,选择了市场化和企业化的路径,这就必然导致医疗卫生机构按照市
场规律办事,以营利为目的,而离我国医疗卫生事业人民性、公益性的本质和目
标越来越远。这正是人民群众对30年来医疗改革越来越不满意的症结所在。
这也说明了,任何一项改革,只有符合事物的本质特点和发展规律,才有可能成
功。我国的经济改革走市场化道路,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符合经济
工作的本质特点和规律,取得了巨大成功,而医疗卫生作为公共性公益福利事
业,其本质特性决定了医疗卫生改革不能完全市场化。这也说明了,改革也必
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区别情况区别对待,把握规律,实事求是,才是科学的态
度和方法,才能取得成功。计划不是万能的手段,同样,市场也不是万能的手
段。不能把解决一切问题都寄希望于市场化,尤其不能把事关国计民生的公益
性事业市场化。
    反思之四:医疗改革市场化对医疗行业的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造成了极大
的冲击和损害。虽然广大医务人员的主流是好的,但是,由于大环境是按市场
规律办事,经济效益占主要位置,趋利行为成为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生存发展
的必然选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价
值取向发生了偏差。再加上“以药养医”药商的介入,一步一步使医务人员“白
衣天使”的光环变得越来越暗淡,收取回扣、红包、开大处方、用高价药,医务人
员的公信度和社会形象跌到了低点。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频发所引发出来
的问题,已超出了医疗卫生工作本身的范围,成了影响社会稳定的热点和敏感
问题。
    反思之五:在医疗行业职业道德和行业风气受到社会舆论普遍谴责的情况
下,在中国企业界大兴企业文化建设的启发下,医疗卫生机构开始重视医院文
化建设。但是,不难看出,这时的医院文化实际是企业文化的翻版,带有生硬的
企业痕迹和浓重的商业气息,没有回归医学文化“人民性、公益性”的本质。医
疗机构虽然开始重视改善医患关系,突出“以患者为中心”、为患者提供“人文
化”服务的理念。但是,不难发现,医疗机构只是在给有钱的,能够承担起高昂
医疗费用的,住得起医院的患者服务。而且大多医院有普通医疗服务和特需医
疗服务的区分,显而易见,服务好坏取决于钱的多少。对于那些经济收入低下
的城市居民和广大农民患者来说,他们看不起病,住不起院,自然享受不到基本
的医疗服务。所以说,这种医院文化是不符合医疗行业“人民性、公益性”本质
的,是不纯正的医院文化。
    通过以上的回顾和反思,我们认为,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医学文化虽然
主流是好的,特别是在“非典”期间,在应对冰雪自然灾害和四川汉川抗震救灾
期间,广大医务人员所表现出来的牺牲奉献精神令人感动和鼓舞。在平时的医
疗工作中,涌现出来的以“人民的好军医”华益慰等先进典型为代表的医务工作
者,挺起了中国医务工作者的脊梁。但是,毋庸置疑,这30年来,中国的医学文
化也受到了商品化、市场化、企业化、趋利化前所未有的冲击,受到了拜金主义、
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西方价值观念的冲击,使这一时期我国的医学文化蒙上
了浓厚的“铜臭”气息。
    2009年,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的,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牵引的,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所需要的,以.‘回归医疗卫生公益性本质”为目标的
新一轮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正式启动。我们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

的医学文化从此将进入一个全新的辉煌的历史发展阶段。

案例图片

精品推荐

冷静 创新源于...

冷静 创新源于冷静思考 不够冷静的人通常比较浮躁,比较盲目,容易感情用事,往往容易与创新擦肩而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不要灰心,只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总会找到方法,这种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购买收藏 ¥10元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企业文化墙|校园文化墙|文化墙图片

© 2005-2024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020-85662199 / 85660025 传真:020-85662199

网址:http://www.wenhuaqiang.net

粤ICP备11077203号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东棠行道办公用品经营部
快速导航: 企业文化宣传栏企业管理漫画服务理念标语激励员工标语会议室标语时间管理标语生产安全标语创新标语团队合作标语执行力标语
本站空间由万网空间代理维启在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