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校园文化 > 学校文化建设概说
学校文化建设概说
编辑:澧县一中校长赵绪清 发布时间:2011-03-29 点击:1817

 一、对文化及学校文化的基本理解
    文化是什么?这是一个迄今为止没有权威答案的问题。
    据说,现在世界上有影响的文化定义达300多种,对文化的分类五花八门。例如,以时间为标准,可分为原始文化、古代文化、近代文化、现代文化。以空间为标准,可分为东方文化、西方文化;海洋文化、大陆文化。以社会结构为标准,可分为贵族文化、平民文化;官方文化、民间文化;主流文化、边缘文化。以社会功用为标准,可分为礼仪文化、制度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以文化的内在逻辑层次为标准,可分为物态文化、心态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以经济形态为标准,可分为牧猎文化、渔盐文化、农耕文化、工业文化、商业文化等等。
    美国人类文化学家洛威尔说:“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别的东西比文化更难捉摸。我们不能分析它,因为它的成分无穷无尽;我们不能叙述它,因为它没有固定形状。我们想在文字范围内表述它的意义,这正像要把空气抓在手里似的。当我们去寻找文化时,除了不在我们手里之外,它无所不在。”
    《道德经》第十四章有类似的说法:“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博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一者,其上不??,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在这里讲的是“道”,但可看作是哲学层面的文化,揭示出文化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但可真真切切感受它存在的东西。
    那么,文化是否就一点规律没有呢?当然不是。有些东西,越深究越复杂,退一步反而比较清晰,文化也是如此。对文化的分析与把握,比较好的办法是回归本源——从源头上认识。
    文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现象。简单地说,它有两个主要源头:东方的和西方的。东方文化源头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文化与武力相对。西汉刘向《说苑•指武》云:“圣人之治天下也,先文德而后武力。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选》说:“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由此可见,文化就是 “以文化人”。西方文化源头的基本价值取向,是文化与自然相对。英文中“文化”(culture)来自cultura一词,原意指耕作、饲养、教育等人工过程及其产物,现在也还表达教养、陶冶、修养、栽培、养殖等意思。因此,西方文化概念的外延比较宽,认为“文化是人类有意识的创造”,“一切习得的和人工的对象皆为文化”,“一切人化的东西就是文化”。简言之,文化就是“改造自然”。
    由于“改造自然”包括了“改造人”(化人),所以学校文化建设主要取文化的“化人”功能,这一点是中西贯通的。
   现在我们再对文化做稍为具体一点的认识。
    广义而言,文化有五个基本要素:
    ①精神要素,即精神文化。它属于意识形态范畴,其中价值观念是核心。在学校中,精神文化的核心是办学理念。
    ②语言和符号。语言、符号是文化积淀和贮存的手段。图腾、标志物、校徽、商标等都是符号文化的表现形式。
    ③规范体系。规范是价值观念的具体化,表现为群体的行为特征。
    ④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是实现社会关系的实体。一个社会要建立各种社会组织来保证各种社会关系的实现和运行。家庭、工厂、公司、学校、教会、政府、军队等都是保证各种社会关系运行的实体。
    ⑤物质产品。指经过人类改造的自然环境和由人创造出来的一切物品,如工具、器皿、服饰、建筑物等,都是文化的有形部分。在它们上面凝聚着人的观念、需求和能力。
    此外,文化有五个基本特征:
    ①文化是创造的。自然存在物不是文化,只有经过人类有意无意加工制作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例如,吐痰不是文化,吐痰入盂才是文化;水不是文化,水库才是文化;石头不是文化,石器才是文化等等。
    ②文化是习得的。文化不是先天的遗传本能,而是后天习得的经验和知识。例如,男男女女不是文化,“男女授受不亲”或男女恋爱才是文化。前者是遗传的,后者是习得的。
    ③文化是共有的。为一个社会或群体的全体成员共同接受和遵循的东西,才能成为文化。纯属个人私有的东西,如个人的怪癖等不是文化。
    ④文化是动态的。文化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积累过程。
    ⑤文化是民族的。一个民族使用共同的语言,遵守共同的风俗习惯,养成共同的心理素质和性格,即为民族文化的表现。同时,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下面我们再向学校文化走近一步。
    按社会功能来分,学校文化属组织文化,应该满足组织文化的一般规律。
一般而言,组织文化是为一个组织中所有成员所共享,并作为公理传承给组织新成员的价值体系、理想信念、工作风格、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它代表了组织中不成文但可感知的部分。每个组织成员都涉入文化之中,但文化通常以潜在的形式而不为人所关注。往往在非常时期或重大转折关头,组织成员才会切身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组织文化使组织具有鲜明的特色,从而区别于其他组织。一个特定的组织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特色往往是一整套模式化行为。
    组织文化的内容一般包含以下五个方面:
    ①组织哲学。组织哲学是对一个组织的共同价值观、最高目标的理论概括。下面提到的组织环境、形象、规范、仪式都要围绕组织哲学来展开。在学校中,组织哲学一般表现为办学理念、校训、校风。
    ②组织环境。指组织机构所在地的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环境所表现出来的文化氛围,它能对活动在其中的人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
    ③组织形象。它是组织文化个性化的主要表现,是组织内外人员对组织的印象,通常由信誉度、美誉度来表示。组织形象的外在表现形式有英雄模范人物、标志物、视觉形象系统(VI)等。
    ④组织规范。它是组织的行为特征,通常表现为组织内各子系统的运行机制、员工的行为方式、组织内部的舆论导向等。组织规范既要重视规章制度,这是团队价值观的外化;又要注重隐形规范,形成文化对个体的“软约束”。
    ⑤组织仪式。优秀的组织一般都有个性鲜明的、庄重的仪式。仪式是将个人结合成为群体的重要手段,它能强化个人与群体的连结,让个体深深打上团队的烙印。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对学校文化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同时,对学校文化建设还要做出三个假设:
    其一,学校文化建设的本质是弘扬先进文化。一般而言,文化是多元的、中性的。就地域、民族、群体、组织而言,不管你是否刻意建设,文化都是一种必然存在,而且有先进与落后之分。我们提出学校文化建设,不是说要建设才有文化,不建设就没有文化,而是要倡导一种健康的、积极向上的、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学校文化。
    其二,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实践探索。这个假说是把学校文化建设从概念纷争中解脱出来。文化概念见仁见智,专家学者尚且难以统一,学校如果陷入其中,将会对文化建设无所适从。我们首先承认学校文化是必然存在,剩下来的就是要行动、要实践,使学校的行为按照文化的基本属性向积极的、健康的方向发展。
    其三,学校文化的定义可以个性化。学校文化之于学校,犹如个性心理品质之于人。人是个性化的,千姿百态的;学校文化也应该是个性化的,千姿百态的。虽然难以给文化下一个一般性的定义,但是每所学校可以结合自己的办学实践,对本校的文化提出一个明确的概念,以便形成明确的工作思路。
根据上述思考,澧县一中将自己的学校文化定义为:“学校文化是人的意识形态在学校中的反映。它主要由三部分构成:校园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氛围;学校内部的人际关系;学校群体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这个界定沿用了组织文化的基本概念,突出物质环境和人文环境对教育的作用,其核心是价值观念,外部表现为思维方式与行为准则。同时,这个定义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学校个性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到,学校文化实际上是学校的一种精神特质。文化是学校的灵魂,也是学校显现个性的基因。
    当然,这里的“基因”是借用了生物学的概念。基因,DNA,即脱氧核糖核酸。它可通过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下一代,从而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同的性状。它一方面能忠实地复制自己,使生物的基本特征得以遗传;另一方面又能够在环境的作用下产生变异,使种群在自然选择中产生最适合的个体。
    文化对学校的作用,与基因对生物的作用极其相似。
    自然界找不到两株完全一样的植物,是因为基因;社会上找不到两所完全一样的学校,是因为文化。
    但是,缺少个性,同质化现象严重,恰恰是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的最大病态。
2000年,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教授陈桂生在《教育发展研究》上发表文章《漫话“学校形象设计”》,专门研究了部分学校的校训。就句式而言,207则中等学校的校训中以“四言8字”句式表示的有122则,“二言8字”的有17则,共占总数的67%。就用语而言,“四言8字”句式的122例中,共用133个词语,常用词5个,即:求实(64次)、勤奋(60次)、团结(55次)、创新(38次)、严谨(31次)。如前所述,校训属于学校最上位的教育哲学,教育哲学的趋同必然导致学校方方面面的趋同。而没有个性的学校培养出来的必然是缺乏个性的学生,这也许就是“钱学森之问”——新中国教育为什么培养不出杰出人才——的根本原因。
针对这种现状,上海市教卫党委书记李宣海2008年在《上海教育》杂志撰文指出,学校发展要防止跟风模仿、“千校一面”,必须将基础教育的基本要求、统一规范与学校特有的办学传统、办学条件结合起来,凝练各自的办学理念,打造各自的办学特色,体现各自的办学水平。
    办学理念涵盖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最重要的是校训。好的校训可以经受历史的检验,形成厚重的积淀。如北大的校训“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北师大的校训“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南开中学的校训“允公允能,日新月异”等,都是历久不衰,成为引领学校发展的文化基因。
此外,培养目标定位也是形成学校个性的重要因素。如上海建平中学的目标内涵为“自立精神,共生意识,科学态度,人文情怀,领袖气质”;南京师大附中的办学目标为“致力于培养未来社会的领跑者——以天下为己任,具有创造性人格特征的人”;江苏锡山高级中学的培养目标为“体貌谦恭,学养厚重,襟怀旷达,志趣高远”;上海七宝中学的培养目标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都成为彰显学校的个性与特色的精神源泉。
    澧县一中拥有近千年的办学渊源,在其发展进程中,历代贤哲如屈原、宋玉、车胤、李群玉、范仲淹、朱熹、陶澍、贺龙等,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这是学校重要的精神财富。通过认真发掘、归纳和梳理,我们将办学理念凝炼为“前哲流风,日新其格”,并将其具体化为“崇尚忧国忧民,培养有高尚品德的人;崇尚经世致用,培养有真才实学的人;崇尚勤奋刻苦,培养有进取精神的人”。这是澧县一中学校文化建设的最重要基础,也是形成学校个性特色的前提。
    三、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学校文化是个性化的,故学校文化建设的路径也应该是个性化的。也就是说,学校文化建设没有统一的、固定的模式。然而,学校文化建设也有共性,共性就蕴含于个性之中,这一点也是毋容置疑的。下面谈一谈共性的东西,即学校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与基本原则。
    1.凝炼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元素,是一所学校之“魂”。没有正确的、明晰的办学理念,谈不上真正优秀的学校文化。办学理念体现校长对教育的信念和追求,是学校个性特色的标志。如夸美纽斯提出教育是“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的办学理念,据此创办了波兰的文科中学、匈牙利的泛智学校,成为“现代教育之父”。马卡连柯提出对流浪儿童教育应把“对人的高度尊重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办学理念,创办“少年违法者工学团”,挽救了数百名“问题”儿童。陶行知提出的“生活即教育”、“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手”等办学理念,创办晓庄学校,成为我国现代教育的开拓者。
    姑且不论上述教育大家,现在办得比较好的中小学,都十分重视凝炼自己的办学理念。如桂林中学的办学理念为“民主和人本”,具体化为“办学民主,学术民主,教学民主;治校以师为本,治学以生为本”。东北师大附中的办学理念为“以学校的发展为中心,以教师的发展为基础,以学生的发展为目的,以师德建设为灵魂”。绍兴市鲁迅小学办学理念为“平等+个性:以和为美,追求发展,兼容并包”。杭州市和睦小学的办学理念是“让校园焕发生命的活力:培养懂礼仪、会处世、爱学习的阳光学生;塑造爱学生、有激情、善学习的活力教师;营造重人本、强文化、具活力的欢乐校园”。显然,好的办学理念能够彰显学校的办学风格与特色。
    如何凝炼办学理念?要遵循五条基本原则:
    一是内涵科学。办学理念要符合教育规律,符合人才成长规律,符合国家和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的工具性和人本性的统一。
    二是语言精练。办学理念要用简洁明快、琅琅上口的文字来表述,使之易于记忆,易于传播。
    三是尊重历史。办学历史较长的学校,要充分发掘和梳理自己的办学积淀,发现本校优良的办学传统和文化基因,并在办学理念中为其注入新的内涵。办学历史较短的学校,也应注重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
    四是立足本土。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充分剖析当地的地理环境、社会背景、人文基础,使办学既切合本地实际需要,又能充分利用本土教育资源。
    五是相对稳定。办学理念作为最上位的教育哲学,牵一发而动全身,不能朝令夕改,频繁变化。因此,对办学理念的提炼,不能由校长个人闭门造车,而应广泛发动教职工讨论,集思广益,反复修改后形成定论。
    2.打造人文校园
学校文化离不开物质环境,没有形态的文化和没有躯壳的灵魂一样是不存在的。我们认为,学校文化的要义之一是“校园物质环境和由这些物质环境所反映出来的文化氛围”,物质环境是载体,文化氛围是灵魂。校园内既不能出现没有灵魂的载体,也不要期盼没有载体的灵魂。澧县一中2003年开始新一轮创业,对新老校园进行整体规划设计,当时确立的校园环境建设总格调是八个字:明快、通透、古朴、大气。强调校园不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要努力通过环境表达出校园的正气、灵气、和气、文气、大气。可以说,目前澧县一中的校园环境,较好地体现了“前哲流风,日新其格”的办学理念,形成了有灵魂的校园。
    一般而言,校园物质环境指校园物质生活资料,如校舍建筑、花草树木、场地设备、人文景点、室内布置、图书资料等,这些都是学校文化的物质载体。校园物质环境的建设,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防止盲目攀比,防止铺张浪费,同时遵循以下原则:
    一是主导性。一座校园的物质环境应有明确的文化主题,或崇尚科学,或尊重传统,或鼓励创新……。主题一旦确定,从校园整体规划到一个具体的建筑式样,从一个雕塑制作到一块标牌的设计,从一条小路的命名到一个园林的风格,都要力求围绕主题折射出一种良好的文化氛围。
    二是规范性。规范是校园环境特有的要求。校园是育人的场所,环境要表现出既严谨整肃、又活泼向上的氛围,使之对在其中活动的人产生一种潜在的约束力与提升力。
    三是和谐性。一座校园的物质环境应尽可能保持一种风格。宜土则土,能洋则洋。在整体上,要做到疏密有度,错落有致,明暗相衬,草木相宜,体现一种和谐之美。室内布置要别具匠心,典雅大方,能给人以潜在教育和艺术享受。
    四是象征性。校园物质环境应该是文化的附着物或象征物。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特别是在文化景点建设上,一定要努力追求它的象征意义,赋之以丰富的文化内涵。
    五是多样性。校园环境建设必须追求文化个性。不能千篇一律,千校一面。要充分体现各自的特点,发挥优势,创造特色。
    六是补偿性。学校环境应尽量使学生获得各方面的知识,弥补其社会生活之不足。城镇学校应补充一些自然方面的内容,农村学校则应补充现代科技方面的内容。此外,还应注意增加显性课程以外的知识,使其成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延伸和深化,以扩大学生视野,拓宽知识面。
    3.建构校园伦理
    校园伦理是处理校园人际关系的道德规范,这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所谓伦理,即人伦道德之理,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我国传统观点认为,伦是次序,理是区分,伦理就是长幼尊卑的道理,比如“天地君亲师”。伦理和道德紧密相连而又有区别:道德偏重于个人的层面,如个人的道德自觉、道德内省和道德修养;伦理则偏重于社会的层面,是道德用于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也可以说,伦理是道德的外在表现。
重视校园伦理,是为了建设和谐校园的需要。当前校园中存在的大量问题,如校园暴力、校园冲突、校园低俗现象、师生关系紧张、干群关系紧张等等,大都是校园伦理被忽视、被边缘化的结果。校园伦理建构的直接指向,是打造师生的精神家园。
    校园伦理建构的内容,主要包括明晰校园内各主体(个人或团体)的角色定位及各自的责任与义务,明晰各主体的行为规范及处理相互关系的准则。学校中存在三个基本主体:干部(学校团体)、教师、学生。由此产生四种基本的伦理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同事关系。这几种关系调适好了,校园就和谐;调适不好,学校就不和谐。
    澧县一中在校园伦理建构的实践中体会到,在学校的三个基本主体中,干部(团体)是关键;在四种基本的伦理关系中,干群关系是主导,师生关系是重点。在主体的角色定位和行为规范上,我们对干部的要求是严于律己,励精图治,避免“四子”(车轮子、浮尘子、叫花子、气筒子),当好“四师”(教师、导师、经济师、调音师);强调教师是帮助学生学习的,应该具备较高的素质,应该有自己的尊严,教师要成为“长者、学者、耕耘者、开拓者、引导者”,在自我修养上做到“心态光明,状态积极,推己及人,知足常乐”;学生在校园伦理关系中处于最下位,是校园教育与管理的客体,同时又是自我发展的主体,要做到“尊师、勤学、自律、自强”,培养“文明、光明、聪明、鲜明、活力、毅力、定力、群力”等八种美德。在主要伦理关系的定位上,我们坚持学校以教师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学生以做人为本。这样,促进了和谐校园的形成,稳定了教师队伍,较好地调动了教师的内在积极性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校园伦理目前仍是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薄弱环节,建构校园伦理应该遵循四条原则:
    一是合理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丰富的伦理思想,其中的义利之辩、欲理之辩、利己与利他之辩、志功之辩、生死之辩等为我国传统伦理积淀了丰厚的精神财富。儒家的“仁义”,墨家的“兼爱”,道家的“无为”等伦理思想在今天仍有积极的意义。校园伦理的建构,要注重结合时代精神从传统伦理中汲取营养。
    二是以人为本。校园伦理建构要把人的价值放在首位,把尊重人、理解人、充分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作为校园伦理的根本导向。但学校中的以人为本,不能片面地理解为以学生为本。学校的干部、教职工、学生,都是校园中的“人”,都有自己的特殊价值,都应该各负其责,各得其所。处于主导地位的学校领导集体首先要以教师为本,把教师放在第一位,然后教师才会把学生放在第一位。
    三是与人为善。人际关系像镜子,象忧亦忧,象喜亦喜。当你用善意的眼光看世界,世界就会变得越来越善良。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支持和帮助自己,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正所谓授人玫瑰,手留余香。校园伦理的建构,要立足一个“爱”字,并力求让学校对教师的爱,成为校园爱心的传导之源。
四是内化为主。伦理是道德的外化,但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虽然校园伦理建构的着眼点是校园各主体的行为规范,但如果主体缺乏道德自觉,外在的伦理规范也只能是纸上谈兵,不可能化为实实在在的行为。因此,校园伦理建构应坚持内化为主的原则,把着力点放在提升主体的道德修养上。
    4.完善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从学校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产生了,但是以往人们很少从文化的角度来认识学校规章制度。有的学校规章制度一大本,方方面面都规定得详细周到,但读完后总觉得意欲未尽,找不出其中的灵魂。如果要概括,只有两个字,一个是“严”,一个是“管”。讲到规章制度的作用,很多人都会脱口而出:“制度是管人的”。很多学校介绍办学经验,也是“依法治校”,制度管人总比人管人好。一般意义来说,这也是正确的。但是需要进一步追问的是,对一所学校来说,仅仅制度管人就够了吗?
    历史上朱元璋重刑治贪的故事可资借鉴。为了惩治贪污,朱元璋下令各州县设立“皮场庙”,在众人围观之下活剥贪官的皮,然后实之以草,制成人皮草袋悬挂在官府门前,以示替戒。由于诛戳过甚,两浙、江西、两广和福建的行政官员,从洪武元年到十九年春季竟没有一个做到任期结束的,有些衙门因为官吏被杀太多,来不及补充,没人办公,朱元璋不得不叫判刑后的犯罪官吏戴着镣铐回到公堂办公。这样重的刑罚把贪污治住了吗?没有!最后朱元璋把封疆大吏杀了两遍,杀到最后没有可派之官,可下面还是贪!以至于有人说,明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腐败最黑暗的王朝。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朱元璋以他的草根出身,对儒家、对孔孟不感兴趣,至少在他执政的早期是如此。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孟子说:“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焉有仁人在位罔民而可为也?”这些话朱元璋大概是听不进去的。
    这个故事对我们的启示是,学校不仅要注重用规章制度管人,更要注重用它来教化人。站在文化的角度,学校规章制度既是师生员工的行为准则,更是学校团队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它是学校管理中不可或缺的,也是不能通过简单的行政行为奏效的。学校规章制度的完善,应该遵循以下几条原则:
    一是主题原则。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应该有一个灵魂或者核心,就是学校的办学理念。
    二是发生原则。让师生参与制定、选择学校的制度与规范,使制度的基础成为共同“约定”,自然而然地生发出来。
    三是正向原则。在规章制度的价值取向上,多说“要”,少说“不”,重在引导、鼓励、激励,促进创造发展。
    四是柔性原则。规章制度要有适度的弹性,要有人情味。
    五是内化原则。要重内化,轻服从,尽可能使规章制度内化为师生的价值观念。
    5.充实课程内涵
    早期的学校文化建设,人们往往将学校文化视为“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即课堂教学并列,作为显性课程的补充。实践证明,这种理解是片面的。
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使命,是传播主流文化,而课程是文化主流的体现者。一般地说,课程总是体现一定社会或社会群体的主流文化的,是以社会主流文化的代言人的形象出现的。作为学校中心工作的课堂教学,必然是传播主流文化的主阵地。因此,学校文化建设的任务决不仅仅在课外,必须充实课程内涵。
立足于文化视野的课程建设,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工作要做:
    一是充分发掘国家课程的文化功能,发挥课程的育人性。育人性是课程文化最本质的东西,课程实施中要自觉克服“目中无人”和“重术轻人”的现象。张汝伦教授说:“通过教育传授继承下来的东西,有看得见的知识和技能,也有看不见的智慧、品位和修养,还有作为个人与国家、立身、立国、立于世界上和天地间的根本道与理,终极价值与生命意义的追问与认同”。但丁说:“知识不足,可以用道德来弥补,而道德不足,任何知识都无法补偿。”这里强调的都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要帮助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考量国家课程实施的效果,不单单是学生学习了多少文化课和掌握了多少知识,更要把他们砥砺成为有文化内涵和文化力的人。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创造本校的文化特色。一所学校的文化与特色,不仅要有个性鲜明的办学理念,还要有具体的课程作为支撑。而且,学校的文化特色只有落实到了课程层面,才能真正成为特色。例如,上海七宝中学提出“全面发展,人文见长”的办学理念后,就形成了一整套的办学模式。他们每周安排三课时“文化与人生”校本课程,包括“文艺暨人生”、“人与自然”、“上海的今天与明天”和“走向社会”四个系列。学校通过课堂教学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通过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塑造学生的健全人格,通过科技活动开阔学生的人文境界,通过研究性学习拓宽学生的人文视野,通过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美化校园环境陶冶学生的人文情操,通过设立校园八大主题文化节(体育节、科技节、狂欢节、感恩节、爱生节、读书节、班主任节、艺术节)延伸学生的人文时空,从而使校园的人文特色更加鲜明。
    6.优化集体活动
    学校文化的内核在精神领域,但它有两个主要载体,一个是校园的物质环境,一个是校园中的人。对一所学校的评价怎么样,看看校园环境就知道,看看校园中的人一举手一投足就知道。学校师生员工承载着学校文化,他们的行为必然折射出学校文化。同时,校园中人所表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又必须在反复的文化活动中学习与积淀。校园文化活动有多种形式,其中至关重要的是集体活动。集体活动既是学校文化的表现形式,又是凸显主流价值、改善人际关系、促进个体良好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形成的重要途径。因此,优化集体活动对于学校文化建设具有综合性意义。
    校园集体活动通常表现为三大类:
    一类是主题性活动。包括知识拓展活动(课本剧表演、朗诵会、实验与制作、智力竞赛等)、社会实践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以及体育节、艺术节、科技节、文化节等等。这类活动的基本要求是彰显校园精神,有强烈的感召力和提升力。
    一类是仪式性活动。如开学典礼、颁奖典礼、毕业典礼、成人典礼、升国旗仪式、入队入团入党仪式等等。这类活动的基本要求是隆重热烈,有强烈的震撼力和凝聚力。
    一类是社团性活动。包括文学社、诗社、小记者协会、小摄影家协会、书法协会、绘画协会、集邮协会、舞蹈队、合唱队、器乐队等学生社团开展的活动。这类活动的基本要求是愉悦身心发展个性,有强烈的感染力和吸引力。
校园集体活动要统筹安排,保持经常性,体现互补性,增强计划性,注重自主性。
    四、学校文化建设要防止几个误区
    近几年学校文化建设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阵风。在一些企业看来,这为他们提供了巨大的商机。学校和管理部门出于“跟风”和推动的需要,又往往过分强调文化的外在形式。这些,都可能使学校文化建设误入歧途。
学校文化建设要防止走入几个误区。
    1.短期化。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在工作部署上提出今年是“文化建设年”、明年是“规范管理年”、后年是“教学改革年”等等。实际上,文化是反映一所学校个性的基因,是一种深层次的积淀,是一个绵绵不断的过程。因此,学校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应该有长远的规划与部署。像“规范管理”、“教学改革”这些工作,可以阶段性地重点抓,设计“××年”是可以的,但不能和“学校文化”并列,它们仅仅是学校文化的一个方面。
    2.模式化。认为文化建设可以按照统一的标准、统一的模式强力推进。过去有些地区曾对学校文化建设制定统一标准,实行量化计分,按照标准进行检查评比,最终打造的是热闹的整齐划一的校园但不是文化。不仅不是文化,甚至消解了学校本来的个性,与文化建设的初衷背道而驰。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需要行政推动,需要学习,需要研究,需要借鉴,但是切忌机械推进,切忌盲目照搬外地的做法,切忌不切实际地模仿外校的成功经验。要把书本知识和外校经验作为食物,作为营养,经过自己的消化系统认真消化,变成自己体内的有机成分,从而生长出具有自己个性特色的学校文化。
    3.表面化。认为学校文化建设就是美化校园环境,造几个景点,树几个雕塑,贴几条标语。不可否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首先的着力点是改造校园环境,使环境折射出自己的校园精神,但这仅仅是学校文化的“初级阶段”。而且,没有经过认真思考、随意点染、花花绿绿而缺少灵魂的校园也许还算不上学校文化的初级阶段。因此,在学校文化建设中要重视物质环境建设,更要重视物质环境的灵魂,而且决不能就此止步。要对办学理念、校园伦理、规章制度、课程文化、校园活动等通盘考虑,系统推进。
    4.外部化。认为学校文化可以依赖专业文化公司来设计和打造。校长们会经常收到这些公司的宣传资料,它们会介绍本公司有多少教授、多少研究员、多少博士,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可以帮助学校提升文化形象、彰显文化魅力、塑造文化品牌等等。不能说这些公司没有水平,没有能力。但是一所学校的文化是学校自己的事情,别人是代替不了的。打一个比方,人生了病,要到医院去做手术,在心脏安一个支架,或者在腿上安一个假肢。能够做这样手术的医生都是专家,但你不能说安了支架或假肢的人是一个健康人。纯粹依靠外部公司来“打造”学校文化,学校就会像一个安装假肢的人。学校文化是学校自己的血、自己的肉、自己的灵魂,一定要内在地、有机地生长。学校文化建设也可以请文化公司来指导,但公司只能起到一个保健医生的作用。
    5.时尚化。认为学校文化建设是一种时尚,可以不断追求新潮。所谓时尚,指外在行为模式很快流传于社会的现象。如衣着、发型、语言等方面的一种异乎寻常的亚文化及其行为模式,往往很快吸引许多人竞相模仿,广为流传。如果把学校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时尚,今天看到甲学校有一个好景点,复制一个放在校园里;明天发现乙学校有一个好活动,立马移植过来;后天觉得丙学校办学理念新颖,又把本校原来的办学理念淘汰掉,这种“跟风”的结果,必然使自己的学校搞成“四不像”。在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开阔视野,交流经验,与时俱进是必要的,但不可人云亦云,频繁变化,一定要守住自己的根。
    学校文化建设题目太大,内容太丰富,以上所述,仅仅是一个粗线条的框架。而且,限于个人的经历和见识,其内容也不一定正确。我姑妄言之,大家姑妄闻之。

案例图片

精品推荐

冷静 创新源于...

冷静 创新源于冷静思考 不够冷静的人通常比较浮躁,比较盲目,容易感情用事,往往容易与创新擦肩而过。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千万不要着急,不要灰心,只要沉下心来冷静思考,总会找到方法,这种想方设法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

购买收藏 ¥10元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企业文化墙|校园文化墙|文化墙图片

© 2005-2024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020-85662199 / 85660025 传真:020-85662199

网址:http://www.wenhuaqiang.net

粤ICP备11077203号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东棠行道办公用品经营部
快速导航: 企业文化宣传栏企业管理漫画服务理念标语激励员工标语会议室标语时间管理标语生产安全标语创新标语团队合作标语执行力标语
本站空间由万网空间代理维启在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