态度、倾向性和性情都属于观点或者看法的范畴。字典将“态度”定义为“固定的体现观点的行为”,以及“固定的思维模式”。“性情”的定义是“气质、性格、天生的倾向”,而“倾向性”则定义为“决定一个人的立场”。因此它们也是存在差异的,只不过没有我们模式中其他的成分区别那么大。
态度、倾向性和性情相同的地方就在于它们都是相对稳定的。它们都会持续一定的时间:可能是暂时的,但绝不是瞬时的。态度可能是这里面最不稳定的,变化最快,也最易变的。它们都从一定程度上和性格有关。同性情相比,倾向性可能更加谨慎,多是关于事情的决定。
教师在教授程序性知识,例如技能等知识的时候,没有任何犹豫;但是在教授态度或者性情这些观点的时候,却可能小心翼翼。原因在于这很难做到:这些观点都已经“固定”了,更进一步来说是很难改变的。另外一部分原因就在于关于态度等方面的教育总是听起来很教条。
【点击图片更多精彩】
但是,事实上,作为教育者我们无法承担忽略这个组成部分的后果。一方面,就像它们的定义显示的,态度、性情和倾向性会成为学生的过滤系统。它们会帮助学生决定他们喜欢什么、关注什么、重视什么。当它们是积极的时候,对于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是有极大帮助的。例如对于质量的关注可能会成为教育成功的巨大驱动力。但是如果它们并不配合的时候,即便教师传授的是非常好的内容,学生也可能无法有效地接受这些知识。
此外,对于新观点的学习本身就是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例如科学家要会用怀疑的态度看待问题,质疑暇设,要求并评价证据。社会学家要用理智的态度,研究人们的观点(例如宗教信仰等)是如何形成的,以及这些想法有什么影响,而不考虑社会学家本身是否支持这些观点。
再一次,让我们看看足球的例子。教练都非常清楚表现如何取决于观点。例如,他们谈论培养竞争意识、信心、自信、对成功的渴望等。这些因素的重要性在球迷中同样清楚。例如裁判对比赛中失误的看法和球迷的看法就截然不同。
考虑一下你自己对某个特定项目的态度,性情和倾向性(尽可能尝试着区分这三个类型)。问问你自己
(a)哪个最重要,
(b)它们是如何培养出来的,
它们的基础是什么?它们又是如何改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