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蜇,以存身也——《易经》
在草原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地有生物产生,有生物消失。环境的变化造成物种的变迁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但是狼却不管环境怎么变,始终是草原上的不二王者。成千上万年艰苦环境的磨炼,不仅磨炼了狼钢铁一样的意志,更养成狼的弹性性格。
现实生活中也是如此,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学历或者能力的人,有些人一举成名,获得事业、人生的成功,有些人默默无闻,甚至被淘汰出局。为什么同样的环境下不同的人会出现如此大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在对环境的适应上。在社会生活当中,有一个能够适应环境的“弹性性格”是必不可少的。
什么是弹性性格?弹性本来是物理学史的一个名词,它是指物体在受外力作用下,产生形变,若除去外力后形变随之消失。物理学中有一条定律,它的意思是,在弹性限度内,物体的形变如扭曲、拉伸,均与弹力体的弹力成正比。把这条定律用在人的性格培养上,其要义就是使人的性格具有弹性,能伸能缩,能够正确对待与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一根筷子,用力一折,很容易就断了,可是一根藤条,却无论如何也折不断,难道是藤条比筷子更结实吗?事实上并非如此,只不过是藤条比筷子更柔韧罢了。生活中也是一样,我们生活的环境总是在不断变化的,环境的变化总是会影响到身处其中的人,就好像我们给筷子和藤条加的外力。
有些人,就好像筷子一样僵硬,环境变化时,还不肯低头,不知变通,结果也自然和筷子一样落得个折断的下场;而真正能适应环境的人则像藤条一样,该长的时候长,该短的时候短,随着环境的变换不断地调整自己以适应环境,这样的人才能够成功地生存在这个世界上。《易·系辞下》有这样一段文字:“尺蟆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
有弹性的心灵才有轻松和自由。所谓弹性,那就是能屈能伸,刚硬的玻璃,虽然明澈,却经不起丸石的一击;细柔的藤条,因其坚韧,才使它充满活力。在有些场合,如在大是大非的原则上,我们应该像玻璃一样刚硬透明,但在一些细小的问题上,我们又必须像细柔的藤条一样,显示它的灵活性与多变性。
我们都试图选择一种轻松的生活方式,于是我们唱歌,跳舞。而波动的生活又常常使我们心力交瘁。加上意外的打击,生命的意义变得模糊,缺乏弹性,生命成了易碎品。生命是一个人自己的不可转让的权利。我们追求心灵的轻松和自由,过内心宽松的日子,这并非游戏人生,轻松的感觉会使我们的行为更富有人性和潇洒,会使我们的生命减少消费。一个人自己活得累,会使你周围的人也感到很累。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获得别人的认同和接受,我们就要尽可能多地释放出这种轻松的气息。只有轻松才能使彼此都享受到和谐的快乐。我们提倡真诚坦率,担面对一个为人坦荡、无拘无束、说一不二、从不妥协的人,尽管他不是口是心非,虚伪做作,我们也只好敬而远之,远而避之。因为真诚坦率是指一个人的内涵,不是缺乏弹性的性格。弹性不足的人,在压力面前便会内心慌乱,使小事变大,易事变难,进而失去机会,失去进取心。弹性也是有限度的,即不违背做人的正直原则,过之则丧失了人品。
个人能力是适应环境的重要一环,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种能力在不同的环境里统统适用。在大海里,鳖鱼是无敌的霸主,可是在鱼缸里,金鱼却比鳖鱼生活得自在。
每个人都有“怀才不遇”的情况,这时候与其怨天尤人,还不如踏踏实实做好自己目前的工作。姜子牙垂钓于渭水,诸葛亮躬耕于南阳,后来他们都成了著名的人物,说的都是这个道理。
一个名牌大学毕业的博士,在一开始找工作的时候却遭遇到了不少困难,经过分析,他发现几家公司都是因为他的学历过高,但是又不了解他的工作能力才扰豫的。
于是他找出自己的本科毕业学历,重新找了一份普通的工作。过了一段时间,老板觉得他的能力远远高于其他同事,甚至很多不是一个本科学历的人能做的事情,他都能顺利完成,老板对此十分惊讶。
这时候,他又拿出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证,老板很顺利地给他安排了一份适合硕士的工作。又做了一段时间,老板发现他的能力还是比周围的同事强很多,于是他又把他的博士毕业证书拿了出来,最后他终于得到了老板的重用。
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性格虽然比较稳定,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可塑性。弹性性格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直接依赖于实践活动的锻炼。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和条件,结合自己性格上存在的缺点,有意识地进行侧重性锻炼。如果是急躁易怒、容易冲动的“火暴型”性格,在实践中应注意多干些耐心细致的工作,逐渐养成耐性和“雅量”;如果是孤僻不合群、沉默不多言、敏感不开通的“闷葫芦型”性格,就要多参加集体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合群性格;如果是忧郁悲观总觉得矮人一头的“自卑型”性格,则应根据自己的特长多参加诸如爬山、游泳、打球、射击等带竞争性的活动,以展示才华,培养和锻炼自己的进取心和自信心。
总之,弹性性格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一跳而就的事情。但只要从点滴做起,长期坚持,就能培养出面对失败而不屈、面对厄运而刚毅、能伸能缩、刚柔相济的弹性性格来。就好像坚硬的顽铁.经讨千锤百炼.最终变成“绕指柔”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