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已经说过了,依靠一个“均码”的方法是不足以解决问题的。可能对于某些具体的课程有用,但是不能作为一个完全的解决方法。我还认为,简单地在课堂上为“聪明”的学生提供拓展材料,或者为“缓慢”的学生提供支持,也不足以改变结果。因此,如果你感到已经被压倒了,那么请原谅我。你可能有三十名学生,每个都不太一样。你是不是每次都要准备三十份不同的教学材料?每天根本没有那么多时间!
这里思考差异化的范围就非常有帮助了。一方面,我们有一个“统一的、均码的”方法。另一方面,我们有三十名学习方法各不相同的学生。当我们有足够的资源支持的时候,我们提供尽可能多的教学材料。但这本身就存在问题,它会让合作、讨论、经验分享等无法进行。而且每个学生都按照自己的方法学习的时候,并不能确保工作实际上就具有差异化。举例来说,在很多基于“个人学习”的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只不过是以不同的速度完成同样的材料。这根本就是披着产出差异化外衣的一种行为。这里我们要记住的是在两个端点之间我们还有一些其他的选择。差异化范围的中间位置可以为我们提供丰富的资源。
我想用自己的一些经历来结束这个话题。差异化这个问题是我思考颇多的一个话题:但是我也意识到,至少在这个领域,完美主义并不可取。像我一样,如果发现无法达到完美的话,我的建议就是要有专业性。在很多情况下,我发现差异化的开始几步可以帮助你走得很远—当学生意识到了你做的这些努力后,他们就会努力向你的方向前进。
最后的反思。当我开始做老师的时候,我的课程计划方法就是“均码的,统一的”。逐渐地我开始进入第二种方法,虽然我还是设计“统一的”课程,但是会为个别的学生和小组找到差异化的方法。现在,当我设计任何教学内容时,我会使用更加灵活的方法。我首先询问自己“在这里我想要做什么”?然后会想出一系列达到目的的方法。我喜欢这种创造性的方法,但是我不认为我在一开始的时候就能做到这一点。在我看来,在教育中,我们不可能一娥而就。
再次回顾表7.1和7.2的内容。现在你能根据我们在本章中的讨论,基于进度和差异对这个计划作出改进吗,
虽然整本书中我都不愿意用一句话来概括一章的内容,但是这里我将允许自己奢侈一次,用两句话来进行概括:
1.认真思考什么时间教授什么内容,在作出决定前,展望和回顾课程计划的内容。
2.差异—在决定如何进行差异化之前,小合地区分开不同的形式和差异化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