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室标语—廉
廉者守洁 待人接物
一见清白
人犯其难
我享其利 非廉也
挂图延伸:
史书中有不少历来备受称道的清廉佳话,颇值得当今执权柄者深思。如春秋时宋国执政大臣子罕的“不贪为宝”,三国时吴国广西郁林太守陆绩的“压船廉石”,南北朝时的中书通事舍人顾协的“棒打赂者”,东汉杨震“天知,地知,我知,你知,何谓无知”的“深夜拒金”,宋朝赵卞出任成都转运使时随身携带的“一琴一鹤”,宋时在朝中身居要职的刘温臾的“厚谢婉拒”,明朝于谦入京城时的“两袖清风”,明时司法按察使周新的“悬鹅示众”,清代直隶巡抚于成龙的“立檄拒礼”……无不折射出古代廉吏洁身自好的高尚节操。
今日又读到一则唐朝宰相陆贽的清廉轶闻。据《资治通鉴》记载,唐德宗时,宰相陆贽清廉正派,对各级部门的“进贡”一律拒之门外,连德宗都认为他“清慎太过”,私谓之:“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概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然而陆贽坚守自己的清廉之风。他认为:“贿道一开,展转滋甚,鞭靴不已,必及衣裘,衣裘不及,必及金壁。”
从此事中,我们可以看出唐德宗在反腐上乃奉“水至清则无鱼”为圭臬者。腐败当反,因此重礼不可收,然为融洽上下,协调左右,薄礼则收亦无妨。唐德宗的话看似冠冕堂皇,实则悖矣!殊不知“轻者重之端,小者大之源”。 陆贽是深谙此理的,因此防微杜渐,不因“轻者”而心动,不为“小者”而收受。
试观古今巨贪,大都并非一夜之间成为巨贪的,往往是由小贪而渐变为大贪的,其始也,收受小恩小惠,不以为意,日日进,又日进,贪欲潜滋暗长,不知不觉中,已嬗变为赫赫巨贪矣。明代大宦官刘瑾,他的老號之胃就是被官员们一点点喂大的,初为几百两银子,后为几千两乃至上万两。富可抵国的严嵩、和坤等巨贪也如此。而今在反腐倡谦中扳到的胡长清、成克杰之类巨贪亦不例外。蚁穴溃堤,贪欲之豁口即开,细水渐大,终成汹汹洪流,祸国殃民。
或云,受贿固然不好,然当如何应对贿者呢?我们还是先来看看两则古人巧妙拒贿逸事。宋代京城某官员珍藏一古镜,为巴结宰相吕蒙正,一天他捧出古镜,欲赂吕蒙正,并夸曰:“此古镜可照二百里。”吕蒙正笑云:“我的脸不过碟子大,哪里要用照二百里的呢?”此官十分尴尬,讪讪而退,闻者叹服不已。北宋宰相王安石酷爱收藏文房诸宝。一地方官为攀附王安石,特意登门送来一方宝砚,并在王安石面前大夸特夸宝砚“呵之即可得水”。王安石笑驳之:“纵得一提水,又能值几何?”那人无言以对,只得收起宝砚悻悻而去。
其实前文中提及的历代廉吏的一些做法亦可资借鉴。他们或视不贪为人生之宝,或以勤政为民甘守清贫为高标,或径直拒贿乃至课以惩罚,或旁逸斜出迂回婉拒……归根结底,撇开完善的廉政体制不论,单就为政者自身而言,倘廉洁自律,身正就不怕赂“鬼”来敲门。赂“鬼”来赂,必有所求,屡拒之,事不谐,必退矣。
© 2005-2025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18925107903 传真:020-8566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