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医院标语 > 中医文化图片 > 中医历史标语 > 中医院标语-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院标语-中医发展简史
图片编号: ZYLS162728 图片尺寸:1.2m*2.4m
浏览人气:8238

材料: 查看关于材料的详细介绍

价格:98.00

我要购买幅(请输入购买数量)

加入收藏 放入购物车

该商品已经成功加入购物车!

一、挂图内容: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代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书中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的《唐·新修本草》完稿,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这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二、系列相关【点击下列图片查看详细内容

 

(以下图片尺寸及文字内容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意更改,如有需要请与我们的客服人员详细说明。)

 

中医文化墙 中医院宣传栏  十大名医宣传栏——朱丹溪 古代十大名医  十大名医宣传栏——叶天士 古代十大名医 十大名医宣传栏—钱乙 古代十大名医 中医宣传栏 十大名医宣传栏—皇甫谧 中医宣传栏   十大名医宣传栏—张仲景 中医宣传栏  十大名医宣传栏—孙思邈 中医宣传栏 古代十大名医  十大名医宣传栏—葛洪 古代十大名医 十大名医宣传栏——扁鹊 中医文化标语 中医历史 中医宣传标语 中医发展简史 十大名医宣传栏——李时珍 中医历史 十大名医宣传栏——华佗 

 

相关推荐点击查看:      治末病中心标语         中医历史标语          中医学家与中医药标语

 

注:为了便于顾客选图,我们特别制作了产品目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相关目录。

目录以word格式。按住ctrl键点击相关目录,可以链接到网站看实物大图及价格材质详细说明。

 

  


关键词: 古代十大名医   中医文化图片   中医文化墙   中医院宣传栏   中医宣传  

上一幅:中药典故-黄芩

下一幅:中医文化挂图-医学发展

本类推荐图片

医院标语-位置分类

医院形象标语
医学人体解剖图
外科挂图标语
内科挂图
妇产科标语
小儿科标语
中医文化标语
医学影像科标语
口腔科标语
男科标语
传染病科标语
康复医学科标语
运动医学科标语
营养科标语
其他科室标语
烧伤科标语
精神心理科标语
整形美容医院标语
骨科图片
眼科挂图标语
五官科标语
肿瘤科
皮肤性病科挂图
医院消防标语
门诊部标语
急救中心(急诊科)
住院部用图
体检中心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麻醉医学科
重症医学科
医院文化宣传栏
 

医院标语-内容分类

中医文化图片
口腔科标语
医院形象宣传标语
内科标语
外科标语
妇产科标语
人体解剖图标语
小儿科标语
骨科标语
眼科标语
五官科图片
肿瘤科标语
营养科标语
男科标语
医疗美容科标语
创伤科标语
精神心理科
传染病科标语
康复医学科标语
运动医学科标语
麻醉医学科标语
医学影像科标语
其他科室标语
皮肤性病科标语
医院消防标语
体检中心挂图
门诊部挂图标语
住院部挂图标语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重症医学科
医院文化宣传栏
 

该类产品相关热文

关键词搜索

  古代十大名医

  中医文化图片

  中医文化墙

  中医院宣传栏

  中医宣传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企业文化墙|校园文化墙|文化墙图片

© 2005-2024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020-85662199 / 85660025 传真:020-85662199

网址:http://www.wenhuaqiang.net

粤ICP备11077203号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东棠行道办公用品经营部
快速导航: 企业文化宣传栏企业管理漫画服务理念标语激励员工标语会议室标语时间管理标语生产安全标语创新标语团队合作标语执行力标语
本站空间由万网空间代理维启在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