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挂图内容:
中医发展简史
中医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医理论主要来源于对实践的总结,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发展。
远古时代,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作斗争中就创造了原始医学。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某些食物能减轻或消除某些病症,这就是发现和应用中药的起源;在烘火取暖的基础上,发现用兽皮、树皮包上烧热的石块或沙土作局部取暖可消除某些病痛,通过反复实践和改进,逐渐产生了热熨法和灸法;在使用石器作为生产工具的过程中,发现人体某一部位受到刺伤后反能解除另一部位的病痛,从而创造了运用砭石、骨针治疗的方法,并在此基础上,逐渐发展为针刺疗法,进而形成了经络学说。
两千多年前,中国现存最早的中医理论专著《黄帝内经》问世。该书对人体的解剖、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与预防,做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初步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基础。
《难经》是一部与《黄帝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成书于汉代之前,相传系秦越人所著。内容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方面,补充了《黄帝内经》之不足。
《神农本草经》是中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它总结了汉以前人们的药物知识,载药365种,并记述了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四气五味等药物学理论。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该书所载药效大多是正确的,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海藻治瘿等。
公元三世纪,东汉著名医家张仲景在深入钻研《素问》、《针经》、《难经》等古典医籍的基础上,广泛采集众人的有效药方,并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成《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学辨证施治的理论体系与治疗原则,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方书之祖”。
西晋医家皇甫谧(公元215~282)将《素问》、《针经》、《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书的基本内容,进行重新归类编排,撰成《针灸甲乙经》。该书为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针灸专书,书中考查确定了当时的腧穴总数和穴位349个,论述了各部穴位的适应证与禁忌,总结了操作手法等,对世界针灸医学影响很大。
公元610年,巢元方等人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病因证候学专著。全书载列证候1700余条,分别论述了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疾病的病因病理和症状。其中对一些疾病的病因及发病原理已描述得比较详尽而科学。书中还记载了肠吻合术、人工流产、拔牙等手术,说明当时的外科手术已达到较高水平。
公元659年,唐政府组织苏敬等二十余人集体编修的《唐·新修本草》完稿,这是中国古代由政府颁行的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它比欧州纽伦堡政府公元1542年颁行的《纽伦堡药典》早883年。该书共54卷,包括本草、药图、图经三部分,载药850种,在国外影响较大。
唐代医家孙思邈(公元581~682)集毕生之精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千金要方》合方论5300首,《千金翼方》载方2571首。二书还对临床各科、针灸、食疗、预防、养生等均有论述。尤其在营养缺乏性疾病防治方面,成就突出。公元752年,王焘著成《外台秘要》,载方6000余首,可谓集唐以前方书之大成。
宋代对中医教育比较重视。宋政府设立“太医局”,作为培养中医人材的最高机构。学生所学课程包括《素问》、《难经》、《伤寒论》和《诸病源候论》等。公元1057年,宋政府专设“校正医书局”,有计划地对历代重要医籍进行了搜集、整理、考证和校勘,历时十余年。目前我们所能读到的《素问》、《伤寒论》、《金匮要略》、《针灸甲乙经》、《诸病源候论》、《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外台秘要》等,都是经过此次校订、刊行后流传下来的。
公元十二至十四世纪的金元时代,中医学出现了许多各具特色的医学流派。其中有代表性的有四大家,即:刘完素(公元1120~1200)“寒凉派”,张从正(约公元1156~1228)“攻下派”,李东垣(公元1180~1251)“补土派”,朱震亨(公元1281~1358)“养阴派”。
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公元1518~1593)亲自上山采药,参考文献800余种,历时27年这年之久,写成了《本草纲目》,收载药物1892种,附方10000多个,对中国和世界药物学的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约在公元十一世纪,中医即开始应用“人痘接种法”预防天花,成为世界医学免疫学的先驱。公元十七至十九世纪,由于传染病的不断流行,人们在同传染病作斗争的过程中,形成并发展了温病学派。明代吴有性认为传染病的发生,传染途径是自口鼻而入,无论体质强弱,触之皆病。这就突破了中医学历来认为的病邪是由体表进入人体的传统理论,在细菌学尚未出现的十七世纪中叶,无疑是一伟大创举。到了清代,中医在治疗温病(包括传染性和非传染性发热性疾病)方面成就的代表著作有叶桂的《温热论》、薛雪的《湿热条辨》、吴瑭的《温病条辨》及王士雄的《温热经纬》等。
近百年来,随着西医在中国广泛地传播,形成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并存的局面。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几千年来,为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并以显著的疗效、浓郁的民族特色、独特的诊疗方法、系统的理论体系、浩瀚的文献史料,屹立于世界医学之林,成为人类医学宝库的共同财富。中医药学历数千年而不衰,显示了自身强大的生命力,它与现代医药共同构成了我国卫生事业,是中国医药卫生事业所具有的特色和优势。
二、系列相关【点击下列图片查看详细内容】
(以下图片尺寸及文字内容可根据客户需求随意更改,如有需要请与我们的客服人员详细说明。)
相关推荐点击查看: 治末病中心标语 中医历史标语 中医学家与中医药标语
注:为了便于顾客选图,我们特别制作了产品目录,您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下载相关目录。
目录以word格式。按住ctrl键点击相关目录,可以链接到网站看实物大图及价格材质详细说明。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 2005-2025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18925107903 传真:020-8566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