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异指的是采取不同的教学活动来适应不同的需求和不同的学生特点的过程。我们意识到学生经历不同的话,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这个事实导致了两个值得注意的推论。首先,学生的经验和学习能力不同时,实际上不管我们意图如何,教授的根本就不是同样的课程:课程已经变得不同了。其次,如果发生这种情况,还试图进行同样的教学活动就不是最佳计划了,更好的办法可能就是提前进行差异性准备。
将自己的教学进行差异化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大化。目的很容易说,但是在实践中却很难达成。总体来说,有三种方式来实现。首先,可以将产出差异化。教师可以为所有的学生设计同样的任务,但是可以要求不同的成果,这并不一定是坏事。举例来说,艺术课上的学生可能要求用一定的材料完成一幅拼贴画。结果可能大相径庭。个人风格的不同就是艺术的乐趣所在。结果也可能体现在成就水平上,比如有些作品可能更具创新性。对于评估目的、课程进展来说非常有用。
【点击图片更多精彩】
虽然结果的差异化可以理解,但也可能会出现问题。如果这个任务完全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学生根本无力完成,那么这对任何人都是毫无益处的。学生没有获得发展,那么他们就会感到沮丧。这对于评估的目的就没有什么用处了。所以一厢情愿地相信产出的差异是不专业的。
第二个是任务的不同产生差异化。也就是说,根据你们对他们的评估标准的不同,为不同的学生设定不同的任务。这种方法有明显的优点:可以帮助教师确保所有学生都能在ZPD ( Zone of ProximalDevelopment,最近发展区)的领域内学习。ZPD指的是在学生已有知识之外,但是在他们能力范围之内的领域。这里可以举试图追赶公交车这个例子。如果公车到站的时候你已经在站台上,那么你根本就不需要紧张,你只要登上汽车就可以了。如果当你看到公车进站的时候,你离得非常远的话,那么你就不会着急追赶,因为你知道等你跑到车站的时候,它一定已经离站了。但是如果你离得比较近,只要你作出努力的话,你就能够赶上。
但是,任务差异化也有缺点。想成功实行这个方法需要任务和学生合理搭配,而这又要依赖教师对学生的精准判断,以及基于此的评估标准。如果选择失误的话,课堂中的学生就会无聊地等待公交车,或者意识到他们已经错过了。换言之,教室中会充满无聊和沮丧的气氛。
第三是支持的不同产生差异化。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变化支持学生的方式和水平。例如教师让学生练习网球发球,有些学生可以不需要协助(或者通过互相帮助)就能够做到。他们可能了解发球是什么样子的,也知道在发球的时候身体各部分如何协调。其他人可能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做。他们就需要额外的帮助,至少要让他们进人正轨。
这里教育者经常会使用脚手架来类比。让学生完成一个任务就像让学生攀爬一棵树。有些人可能不需要脚手架就能爬上去。有些人可能全程需要脚手架的帮助。其他人可能开始需要帮助,然后就发现自己可以胜任。
那么,通过产出、任务和支持来区分,是差异化的三种主要方式。绝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在不同的时间可能使用不同的方法。但是在我们能够进行有效率的差异化之前,我们需要考虑在什么基础上进行差异化。
考虑你曾经教过或者学习过的一门学科。说出其中差异化有多大,寻找通过以下进行差异化的例子:
1.产出
2.支持
3.任务
4.以上内容的结合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