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校园文化墙 > 名人百家标语 > 教育家名言 >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鲁迅
图片编号: XX001-010 图片尺寸:500mm*700mm
浏览人气:10438

材料: 查看关于材料的详细介绍

价格:10.00

我要购买幅(请输入购买数量)

加入收藏 放入购物车

该商品已经成功加入购物车!

挂图内容: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挂图延伸:

鲁迅(1881年—1936年)

       原名周树人。中国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和教育家。中国现代文学之父。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的基石。

       1921年他发表了《阿Q正传》,成为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鲁迅的一生,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的作品充实了世界文学的宝库。

鲁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少年时代在家塾学习诗书经传,喜欢野史杂录和民间绘画艺术。1898年就读于洋务派创办的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数月后重考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路矿学堂,开始接触新学。1902年到日本留学。4月入弘文学院,1904年4月结业,6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一时期开始参加各种民族民主革命活动,广泛涉猎西方近代科学文艺书刊。最早的一篇译述文章《斯巴达之魂》前半部分发表于l903年6月在日本出版的《浙江潮》第5期(后半部分载于第9期);同年在东京出版了第一本翻译科幻小说《月界旅行》。1906年弃医学文,希望以文艺改造国民精神。筹办文艺杂志《新生》,未果,转而在《河南》杂志发表《人之历史》、《摩罗诗力说》、《文化偏重论》等重要论文。与周作人合译《域外小说集》第一集,1909年出版。1909年夏回国,先后在杭州浙江两级师范和绍兴府中学堂任教。辛亥革命后任绍兴师范学校校长。1911年用文言写了第一篇小说《怀旧》,思想特色和艺术风格,都与后来小说相同,捷克学者普实克认为它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1912年2月应蔡元培之邀,赴南京教育部任职,后随教育部迁往北京。1918年5月开始以“鲁迅”为笔名在《新青年》发表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3年间陆续在《新青年》发表小说、新诗、杂文、译文50余篇,并参与《新青年》编务。1920年8月被聘为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文科讲师。1921年12月至次年初,最重要的代表作《阿Q正传》在《晨报副刊》连载。1923年,第-本短篇小说集《呐喊》出版。1926年出版《仿惶》。除了小说,鲁迅还写了很多具有独特风格的杂文,以《随感录》为代表,1918年起在《新青年》上发表。1925年出版杂文集《热风》。此后几乎每年都有杂感集问世。

      20年代中期,参与创办《莽原》周刊、《语丝》周刊和文学社团末名社。1927年初到广州中山大学任文学系主任兼教务主任。1927年8月到厦门大学任教授。同年10月抵上海,从此定居上海,专事写作。1928年与郁达夫创办《奔流》杂志。193O年,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他是发起人之一,也是主要领导人,曾先后主编《萌芽》、《前哨》、《十宇街头》、《译文》等重要文学期刊。

      1936年因积劳和肺病在上海逝世,终年55岁。

“肩住了黑暗的闸门”——鲁迅的教育思想

       思想家没有不重视教育的。何况,在20世纪初的中国,启蒙理想成为思想的主潮,教育,更成为这个主潮中最重要的思想内容之一。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作为启蒙主义思想家的鲁迅,同时必然是一位教育家,至少是一位关注教育问题的思想家。

       鲁迅本人是有教育实践经历的。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后,就在师范学堂、府中学堂等校任教师,还当过学堂监督(校长),后又在教育部任部员,还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校兼任过教职。他不但有教育实践方面的具体经验,对教育问题也有许多重要论述。自然,他的关于教育问题的论述,大多散见于他的一些杂文、书信中,甚至有些思考和见解是表现在一些小说、散文创作中,总起来却足以表现出他丰富深刻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实际上,这也是和他作为文学家立志改造“国民性”、“启发民智”的主张和出发点,完全一致的。

       1918年鲁迅发表了他的堪称为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之作的《狂人日记》,在现代中国文学史和思想史上都造成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无疑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他在作品的结尾所发出的一声最为沉痛愤懑的呼喊——“救救孩子”——惊醒了一个时代,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与教育的重大话题。

       1919年正当五四新文化运动处于高潮,鲁迅发表了著名的社会评论《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虽然说的是做“父亲”的原则,但实际上核心的问题正是教育,换句话说,也不妨把题目扩展为我们怎样做“教师”。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明确地提出了一个“幼本位”的主张,即,要把孩子放在“本位”,一切为了孩子,一切从孩子出发。他首先批判了传统伦理体系中的那种认为父亲对孩子“恩”的思想,提出对孩子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应该是出于“爱”。因为改“恩”为“爱”,所以父母与子女可以是平等的,父母应该不图回报,而以“健全的产生,尽力的教育,完全的解放”来养育子女。因为是出于爱,长辈甚至可以做出牺牲:“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最为无私的爱,从这段话中,不但可以看出鲁迅全新的教育观念,也可以感受到他博大的胸怀。

      此后不久,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友会请鲁迅演讲,他又一次涉及了青少年的教育问题。这次演讲的题目是《未有天才之前》。从表面看,他谈论的是文艺问题,是“天才”的期待与培养问题,而事实上,仍是青少年教育的一个根本问题。

       鲁迅演讲的主旨是希望“天才”的培育者——民众(以“花朵”比拟“天才”,则这“培育者”即为“泥土”)克尽其力,坚苦卓绝地做好培育爱护“天才”的工作。他的基本观点是:没有好的泥土,不可能培育出好的花朵。这好的“泥土”应该是怎样的呢?他认为:首先是不要用太多旧思想旧传统薰染青少年,简言之,就是要“脱离旧套”;其次是鼓励青少年大胆吸取新知识新思想,就是“扩大了精神”,“收纳新潮”;再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便是要爱护青少年,不要怕他们幼稚,不要责怪他们无知,更不要动辄打击以至扼杀他们。鲁迅说:“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因为幼稚,当头加以戕贼,也可以萎死的。”

       对于怎样看待孩子的“幼稚”,在后来的一些场合鲁迅还曾有论述。他认为,对于孩子们来说,幼稚是他们发展过程中极为正常的事,一点也不值得奇怪,没有幼稚就没有发展,没有成熟。我们决不应该因为孩子的幼稚而扼杀其发展和成长。他曾说:“至于幼稚,尤其没有什么可羞,正如孩子对于老人,毫没有什么可羞一样。幼稚是会生长,会成熟的,只不要衰老,腐败,就好。倘说待到纯熟了才可以动手,那是虽是村妇也不至于这样蠢。她的孩子学走路,即使跌倒了,她决不至于叫孩子从此躺在床上,待到学会了走法再下地面来的。” (《无声的中国》,见《鲁迅全集》第4卷,第1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也正因为是从“幼本位”的观点出发,鲁迅针对中国长时期强调的“师道尊严”提出师生之间应该建立“平等关系”,要求老师对学生应该“和蔼若朋友”。他说:“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见《鲁迅全集》第1卷,第1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又说:“古之师道,实在也太尊,我对此颇反感。我以为师如荒谬,不妨叛之,但师如非罪而遭冤,却不可乘机下石,以图快敌人之意而自救。”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19330618》,见《鲁迅全集》第12卷,第185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鲁迅曾为当时所谓的“教育”忧心感喟,他说:“我们是忘却了自己曾为孩子的时候的情形了,将他们看作一个蠢才,什么都不放在眼里。即使因为时势所趋,只得施一点所谓教育,也以为只要付给蠢才去教就足够。于是他们长大起来,就真的成了蠢才,和我们一样了。”(《看图识字》,见《鲁迅全集》第6卷,第3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1933年,鲁迅写有一篇杂文《上海的儿童》,短短几百字,而且只是发表一些对当时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感想,却一针见血,切中要害。本来,在中国,关于青少年教育,历来就存在“放任”与“管束”两个极端的问题,多少年来不知贻误了多少青少年的健康发展。

       鲁迅敏锐地发现这个弊端,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他说:“中国中流的家庭,教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法。其一,是任其跋扈,一点也不管,骂人固可,打人亦无不可,在门内或门前是暴主,是霸王,但到外面,便如失了网的蜘蛛一般,立刻毫然能力。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而至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仿佛一个奴才,一个傀儡,然而父母却美其名曰‘听话’,自以为是教育的成功,待到放他到外面来,即如暂出樊笼的小禽,他决不会飞鸣,也不会跳跃。”

       对此,鲁迅的态度是尖锐的。他指出:

      “顽劣,钝滞,都足以使人没落,灭亡。童年的情形,便是将来的命运。我们的新人物,讲恋爱,讲小家庭,讲自立,讲享乐了,但很少有人为儿女提出家庭教育的问题,学校教育的问题,社会改革的问题。先前的人,只知道‘为儿孙作马牛’,固然是错误的,但只顾现在,不想将来,‘任儿孙作马牛’,却不能不说是一个更大的错误。”

      我们很难说清,鲁迅这到底是在谈一个青少年教育的局部的问题,还是在谈论一个民族的国民性的宏大问题。显然,鲁迅是深刻地认识到,教育问题不是孤立的,而是和社会问题紧密相连,所以他说:“学风如何,我以为是和政治状态及社会情形相关的”,又说:“正如人身的血液一坏,体中的一部分决不能独保健康一样,教育界也不会在这样的民国里特别清高的。” (《两地书·二·19250331》,见《鲁迅全集》第11卷,第1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因此在他看来,教育的改革必须和社会同步甚至以社会改革为前提,没有社会改革或者社会改革不彻底,教育改革也只能是一句空话。

本系列收集了教育百家中12位名人的资料,在挂图延伸栏目,对他们履历及教育思想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些都是对中国教育文化精髓的提炼,特在此期待有心人的收纳。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教师办公室宣传标语 学而不太 诲人不倦 校长办公室文化 行教化 教师办公室文化墙 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校园办公室文化墙 不以规矩 不成方圆 校长办公室文化墙 教育者,非为已往,非为现在,而专为将来 校园办公室文化墙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校长办公室文化 行是知之始 校园文化墙标语 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校园文化建设标语 王安石教师办公室文化 文以行为本,在先诚其中 校长办公室文化布置 公忠坚毅 天下己任 校长办公室文化 教育是立国之本

 

相关链接【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内容】:教师办公室标语  教育名人名言

 

更多经典学校标语,请下载相关目录!

 

学校文化图片 校园文化标语


关键词: 校长办公室文化标语   学校文化宣传标语  

上一幅:行是知之始—陶行知

下一幅:贫者因书而富 王安石

本类推荐图片

校园文化墙-位置分类


校园文化墙-内容分类

关键词搜索

  校长办公室文化标语

  学校文化宣传标语

在线客服 客服软件
在线客服系统

企业文化墙|校园文化墙|文化墙图片

© 2005-2024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020-85662199 / 85660025 传真:020-85662199

网址:http://www.wenhuaqiang.net

粤ICP备11077203号 版权所有@ 广州市天河区东棠行道办公用品经营部
快速导航: 企业文化宣传栏企业管理漫画服务理念标语激励员工标语会议室标语时间管理标语生产安全标语创新标语团队合作标语执行力标语
本站空间由万网空间代理维启在线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