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图内容:
百尺竿头再进一步
挂图延伸:
朱熹(1130年—1200年)
南宋哲学家、教育学家。
宋代集理学之大成者。朱熹的哲学思想的核心是"理",认为理是超然于物、无处不在的、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绝对精神。提出"明人伦"的教育和学习的目的,重视儿童教育、大学教育,还提出了适时地启发、教人有序等教学方法和原则。他的学生将其读书方法归结为:循序渐进、熟读精思、虚心涵泳、切己体察、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六条。朱熹编著的《蒙童须知》、《小学》、《近思录》等在宋末成为封建学校的教科书。
朱熹简介
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生于尤溪(原属南剑州今属三明),求学侨寓于延平、建州、建阳、崇安一带(今南平市到武夷山市建溪一脉),安葬于建阳黄坑大林谷。其父朱松,宋宣和年间为福建政和县尉,侨寓建阳(今属福建)崇安,后徙考亭。进士出身,历任著作郎、吏部郎等职,因反对秦桧妥协而出知饶州,未至而卒。
此时朱熹14岁,遵父遗命,师事刘子□等人,随母定居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五里夫。19岁[绍兴十八年(1148)]时,以建阳籍参加乡试、贡试。荣登进士榜。历仕高宗、孝宗、光宗、宁宗四朝,曾任知南康,提典江西刑狱公事、秘阁修撰等职。后由赵汝愚推荐升任焕章阁侍制、侍讲。
庆元三年(1197),韩侂胄擅权,排斥赵汝愚,朱熹也被革职回家,庆元六年病逝。嘉定二年(1209)诏赐遗表恩泽,谥曰文,寻赠中大夫,特赠宝谟阁直学士。理宗宝庆三年(1227年),赠太师,追封信国公,改徽国公。是程朱学派的主要代表,诗作有《观书有感》《春日》《泛舟》等著名诗作.
朱熹是宋朝理学的集大成者,他继承了北宋时期程颢、程颐的理学,完成了客观唯心主义的体系。认为理是世界的本质,“理在先,气在后”,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熹学识渊博,对经学 、史学、文学、乐律乃至自然科学都有研究。其词作语言秀正,风格俊朗,无浓艳或典故堆砌之病。不少作品的用语看得出都经过斟酌推敲,比较讲究。但其词意境稍觉理性有余,感性不足,盖因其注重理学的哲学思想故也。
朱熹自幼勤奋好学,立志要做圣人。李侗曾赞扬他:“颖悟绝人,力行可畏,其所诧难,体人切至,自是从游累年,精思实体,而学之所造亦深矣”。并说朱熹“进学甚力,乐善畏义,吾党罕有。”(《年谱》卷1)。其仕途生涯多艰,做官清正有为 。朱熹一生从事理学研究,又竭力主张以理学治国,但却不被当道者所理解。朱熹既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又是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他一生热心于教育事业,孜孜不倦地授徒讲学,无论在教育思想或教育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的成就。
朱熹的教育思想
国学术思想和教育理论的发展史上,在由宋到明迄于清代这一时期,理学占有重要的地位。理学所讨论的问题一个主要方面正是教育问题,理学提出的是封建伦常道德的永恒性的理论和如何通过学习修养教导以体现道德的过程和工夫。理学家都很重视为学、致知、存养、克治和教学等问题。而这些问题我们普遍认为就是早期的教育问题。宋朝理学的代表人物有程颢、程颐兄弟,还有周敦颐、张载、陆九渊、朱熹等,宋代最著名的理学家是朱熹。,这里重点浅谈一下大理学家朱熹的教育思想。
一、朱熹的生平及主张的理学内容
朱熹是儒家思想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人物,是理学思想的一个综合者,后来成为宋以后到清中叶的封建统治的“正宗”思想家和教育家。他一方面综合了儒家和北宋的几个重要思想家周敦颐、张载、程颢、程颐等人的思想,柔和了道家的思想,有所去取构成他的理论体系,他的思想基本上是从程颐的理气二元论发展而来的。他的中心主张是“理气二元论”,而又认为“理”是第一性的,凡物莫不有理。天地万物以至封建伦理秩序,都有其理,理是永恒不变的。他认为,赋予人的人性即是天理,或说理之存乎人的即是性。封建道德的根源是理,在人即是性。朱熹认为各人气禀不同,“理亦随以异”。 “理亦随以异”的尊卑贵贱乃是如此命定的。至于“为学之方”则必须“主敬以立其本,穷理以致其知,反躬以践其实”。为要致知,必须格物,要“即物而穷其理”。穷理之要必须读书。朱熹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虽然他把大学的三纲领,即明德、新民、止于至善,八条目即格、致、诚、正、修、齐、治、平之说,和三纲五常的伦理纲纪的理论贯穿起来,建立一套为封建等级秩序辩解,维护封建道德,巩固封建统治,麻痹劳动人民的一个理论体系。但这些丝毫也没有影响他在教育史上的显要地位。
二、朱熹的教育主张
朱熹的教育思想在当时是非常进步的。他曾对当时的学校与科举进行批评,提出“小学”与“大学”的教育纲领,和居敬穷理得为学方法。他又制订了白鹿洞书院学规,提出教学论和读书法。
朱熹认为教育和学习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就是说要诚意、正心、修身、平天下、治国、齐家。他批评了当时学校没有按照学习目的进行教育的旧传统。他对科举亦有批评,认为改革为好。他认为科举“甚夺人志”,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曾提出具有改革办法的一系列措施。
朱熹还提出居敬穷理得读书为学之法。他认为“致知必须穷理,持敬则须主一”。而在两者中“持敬又是穷理之本”。居敬是学习的基本态度或自觉精神,敬是不放肆的意思,居敬即是专一。穷理则是格物致知工夫,是复其本然之性的必要工夫。朱熹还重视小学。一方面讲习洒扫应对进退的礼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以此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另一方面,在小学中提出许多格言和故事。通过行动,学习榜样。使人做到“习与智长,化与心成”。总之,他主张的是自是封建伦理之教,但在教育过程中,还是借得一学的。
三、朱熹的教育贡献
朱熹在他的六十年的生涯中,可以说没有放弃教育活动。他在中进士后,授泉州同安主簿,就开始招集黎民弟子为徒,授业讲学。我们从《宋元学案》中的一句话可以看出。“选邑秀民充弟子员,日与讲说圣贤修己治人之道”。他知南康军时又重建白鹿洞书院。在台州时,筑武夷精舍成,学生慕名来者甚众。知漳州时,时常到学校讲授。在湖南又修复岳麓书院,每于晚与诸生讲论。后来在建阳筑沧州精舍,进行讲授。他在各地都有门弟子从学。在白鹿洞揭示学规,在沧州精舍亦订定学规为教学的准绳。
朱熹还整理编著教材,他对易、书、诗、礼、和孝经,对四书以及周、程、张等理学家,乃至“小学”亦均有著述。朱熹的著作很多。关于经、史、子、集都有著作,主要还是在经学方面。朱熹在从教活动中,提倡讲学风气,书院实行“讲会”制度,不同派别都可以会讲,允许争论。淳熙二年的鹅湖辩论(朱熹和陆九渊),是一次规模很大的一次辩会。他主张书院实行“门户开放”的讲风。他在淳熙四年,曾邀陆九渊到白鹿洞讲学,并把内容刻在石碑上。朱熹与当时的吕祖谦、张栻、陆九龄(子寿)、陆九渊(子静)、陈亮等人的学术都有辩论。这些学术辩难,开启了后来书院讲学、讲会、会讲之风。提倡自由讲学,各抒己见,同意采纳,否则不变其说的精神。他所到一处,复建书院,收辑图书,刊刻书籍等活动。这在中国教育史上都有很大影响。
四、朱熹的教读方法
朱熹积累了几十年为学与讲学的经验,对于教学的原则和方法,提出了一些主张。如时习与温故知新;适时的启发;从日用常行处,进行教学,实地学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教学要专一,又不可间断;教学要培养意趣;教学要细立课程;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
朱熹论读书之要,提出了两句总的原则,即读书用力须“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读书必须循序渐进而且要不间断,要专心致志,深入玩味,才能说是善学。朱熹的读书方法对后世极有影响,他死后不久,他的学生就朱熹意见归纳为“朱子读书法六条”。这六条是:(1)循序渐进。(2)熟读精思。(3)虚心涵泳。(4)切己体察。(5)着紧用力。(6)居敬持志。在第一条循序渐进中,这是一般的读书规律,读通一本,再读另一本。在当今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循序渐进,不能让学生死读书、读死书,读的多、读的杂虽然好,但要有次序,有窍门。在第二条熟读精思中,说明了读书必须记得背得,必须精熟。诱导和启发学生深深领会“熟读精思”的含义。只有多读、读熟,思维才会敏捷。正如大诗人杜甫说的“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第三条虚心涵泳,就是说读书需要虚心。首先要专心致志,做下来、安下心,那样才能读好更多的书,作为教师也应该重视这一点,做什么事情只要虚心、谦虚谨慎,事情就能办成大半。第四条切己体察,就是要读并将书上的“圣贤言语,体之于身”。考察体验自己的身体力行情况。只有亲自去学习,才知道自己的真实本领。第五条着紧用力,说明读书必须“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动摇”。这一点与我们现在说的持之以恒相同,只有努力学习,保持一定的学习时间,每天坚持不懈,所读的书才会精通。第六条居敬持志中,所谓敬,就是读书须收敛此心。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此心必须专静纯一。
这六条读书法,对我们现代青少年学生学习也有很大益处。特别是对于我们青年教师,更应该学习朱熹的教育思想,把握朱熹读书法,更好的教书育人。对学生要关心体贴,做到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精心育人,勤奋耕耘,对工作要专心致志,持之以恒,,自己在学习上要做学生的表率,切实做到为人师表。把握好的读书方法,读多书,读好书,循序渐进,着紧用力,居敬持志。做事情三思而后行,学习做到熟读精思。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链接【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内容】:教师办公室标语 教育名人名言
更多经典学校标语,请下载相关目录!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 2005-2025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18925107903 传真:020-8566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