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图内容:
王安石(1021年—1086年)
中国北宋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学家。
王安石认为,教育的目的是要造就"可以成为天下国家之用"的治国人才。强调封建伦理道德的修养,重视培养从事实际工作的能力和才干。王安石在变法期间,对科举制度和学校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教育制度和科举制度方面亲自制订了有关措施,在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历史上是有很大影响的。
王安石在发展中国古代教育理论和改革国家教育制度方面贡献卓著。
经典名句
贫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挂图延伸:
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北宋临川县城盐埠岭(今临川区邓家巷)人。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
王安石出生于仕宦家庭,自幼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曾随文宦游南北各地,接触到一些社会现实。对农民的痛苦生活有所了解。因此,年轻时便立下了“矫世变俗”之志,他于二十二岁中进士后,历任淮南推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府、江东刑狱提典等职,均能体恤民情,为地方除弊兴利。北宋嘉佑三年(1058)任支度判官时,向宋仁宗上万言书,对官制、科举以及奢靡无节的颓败风气作了深刻的揭露,请求改革政治,加强边防,提出了“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的理财原则,但并未引起朝廷的重视。
1067年神宗即位,王安石出任江宁(今南京)知府,旋被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拜相,即开始实施变法,所行新法在财政方面有均输法、青苗法、市场法、免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在军事方面有置将法、保甲法、保马法等。同时,改革科举制度,为推行新法培育人才,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地主和豪商对农民的剥削,促进了农田水利事业的发展。国家财政状况有所改善,军事力量也得到加强。但由于司马光等保守势力的激烈反对,新法在推行中屡遭阻碍,宋神宗也时有动摇。熙宁七年,王安石被迫辞相,再任江宁知府,次年二月复任宰相,不久又因维护新法得罪了神宗而再次罢相,退居江宁半山园,被朝廷封为“荆国公”。后人称其王荆公。
革命导师列宁曾称王安石为“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执政之所以能敢作敢为,矢志改革,是受自己进步的哲学思想支配,他认为世界万物是由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组成,还把“新故相除”看做是自然界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树立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大无畏精神。这些进步思想在他的文学作品中也闪烁着夺目的光彩。他的散文以雄健刚劲著称,使他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其诗词则遒劲清新,豪气纵横。可惜的是他的著作大部分都已佚失,今存的只有《王临川集》、《临川集拾遗》、《三经新义》残卷及《老子注》若干篇(条)
为纪念这位古代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人民政府在临川区修建了王安石纪念馆,该馆于1986年冬建成之后,前往参观、游览的中、外人士络绎不绝。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反对天生德性说,重视后天的习染和教育的作用;反对专重文辞的“无补之学”,崇尚实用的“朝廷礼、乐、刑、政之事”;反对道德不一,主张统一思想政治教育;反对“文武异道”,主张学文习武、文武并重反对以严厉的烦琐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重视教育者的感化作用;反对死记硬背儒家经典,主张批判地学习。他在教育改革上,改革了当时的科举考试制度,广设学校,统一大学用书。所有这些,在当时来说,无疑是进步的、革新的,应该给予历史的肯定。正因为如此,北宋的保守派及以后的一些儒学者,对王安石进行了许多恶意的诬蔑、谩骂和攻击。
在今天,国家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全面普及义务教育和高校扩大招生。国家对教育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了。在刚结束的两会上,代表们一致认为中国正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需要人才,特别是创新性人才。教育是培养人才的必经之路。
中国要想在世界强林中有一席之地,必需依赖于高科技技术。而科技又是建立在基础教育的基础上的。我们与科技发达国家在技术上的差距并不代表中国永远落后。
王安石提出:“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则无不在于学。”特别强调了教学内容的实用性,要“求专门”、“尚实用”、“兼文武”,使“学士所观而习者,皆先王之法言德行治天下之意,其材亦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国家必须加大教育投入,大力发展实业教育。即使有了扩大招生制度。有了教育投入的增加,也不能真正实现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相反,只会培养出更多的“书呆子”。实际上,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进步。最需要的是手脑并用,既能动脑、动口又能动手的实用型人才。也就是既有一定的理论知识,能够从事理论研究.又有一定的实际经验的技术人才。而这样的人才是要通过实业教育来培养的,因为实业教育在注重技能训练的同时,还能够注意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
在教育内容上,王安石从变法的实际需要出发,敢于向儒家传统思想挑战。今天,我们同样处于一个改革的年代,也同样进行着一场深刻的教育变革,时代呼唤着创新的思想。创新意识要求我们开动脑筋,勇于实践,勇于创新,树立创造性教育的新观念。
王安石改革科举,废诗赋,而以经义、策论取仕是务实的;整顿太学,使学致用,通经致用是务实的;建立各级专科学校以适应社会对不同人才的需求是务实的;为统一思想撰《三经新义》也是务实的。王安石经历了两次罢相的挫折,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虽然变法运动最终失败了,但王安石在这场激烈的变革斗争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对一切艰难毫不畏惧的执着精神却是永存的,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有志于教育改革事业的人学习的。
本系列收集了教育百家中12位名人的资料,在挂图延伸栏目,对他们履历及教育思想都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这些都是对中国教育文化精髓的提炼,特在此期待有心人的收纳。
【点击图片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相关链接【点击图片查看详细内容】:教师办公室标语 教育名人名言
更多经典学校标语,请下载相关目录!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优惠价:¥10元
© 2005-2025 企业文化与文化墙可视化制作专业平台│挂图大师 版权所有,并保留所有权利。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荷光路 (免责声明):本网站部分文字和图片素材搜集自互联网,部分转载文章及图片在搜集时没有发现“信息来源”、“作者”等信息,如果涉及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电话:18925107903 传真:020-85662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