挂图内容:
中医养生-药物养生的宜忌
应用药物养生法应在医生指导下审因论治,合理用药,以免补之不当反而影响身体健康。
【健康勿补】
用补益法进行调养,一般多用于老年人和体弱多病之人,这些人的体质多属“虚”,故宜用补益之法。无病体健之人一般不需服用。尤其需要注意的是,有些年轻人本来身体健康,认为补药“多多益善”,盲目进补,结果不但无益,反而产生一系列副作用,加剧机体的气血阴阳平衡失调。清代医家程国彭指出:“补之为义,大矣哉!然有当补不补误人者;有不当朴而补误人者;亦有当补而不分气血、不辨寒热、不识开合,不知缓急、不分五脏、不明根本,不深求调摄之方以误人者,是不可不讲也”。
【补勿过偏】
阴阳失调是疾病发生的根本原因,故进补的目的在于燮理阴阳,恢复阴阳的动态平衡。药物养生,贵在宜恰到好处,不可过偏。过偏则形成新的阴阳失调,从而使机体从一种阴阳失衡状态,转向另一种新的阴阳失衡状态,使机体遭受又一次损伤。例如,气虚之体,随应服用补气之品,但一味大剂补气而不顾及其他,补之太过,反而导致气机壅滞,出现胸、腹胀满,升降失调;阴虚之体,随应服用滋补阴液之药,但一味大剂养阴而不注意适度,补阴太过,反而遏伤阳气,致使人体阴寒凝重,出现阴盛阳衰之候。所以,补宜适度,适可而止,补勿过偏。
【辨证进补】
虚人当补,但虚人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故进补时一定要分清脏腑、气血、阴阳、寒热、虚实,辨证施补,也就是俗话说的“缺啥补啥”。补之适当,养之得法,方可取得益寿延年之效,而不致出现偏颇。否则,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健康。
【盛者宜泻】
机体的偏颇,不外虚实两大类,应本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原则,给予辨证施药,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当今之人,往往重补而轻泻。然而,平素膏粱厚味不厌其多者,往往脂醇充溢,形体肥胖,气血痰食壅滞已成其隐患。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冠心病脑卒中等病日益增多,这不能说与“大吃大喝”、“大温大补”无关。许多中青年人即发起胖来,这也是营养过剩带来的必然结果。因此,泻实之法也是抗衰延年的一个重要原则。
【泻不伤正】
体盛邪实者,得宣泻通利方可使阴阳气血得以平衡。但在药物养生调摄中,特别要注意攻泻之法的恰当运用,不可因其体盛而妄用攻伐之品。选用攻泻药物时,药性不可过猛,药味不可过多,药量不可过大。攻泻过猛则劫夺,攻泻太过则伤正,导致人体正气虚乏,邪去而正不复,不但起不到益寿延年的作用,反而适得其反。故药物养生中的泻实之法,以不伤其正为原则。
【用药缓图】
衰老是个复杂而缓慢的过程,任何益寿延年的方法,都不是一朝一夕即能见效。药物养生也不例外,不可能指望在短时期内依靠药物达到养生益寿的目的。因此,用药宜缓图其功,要有一个渐变过程,不宜急于求成。若不明此理,则欲速不达,非但无益,抑且有害。这是药物养生中应用的原则,也是千百年来,历代养生家的经验之谈,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
1、固护先后天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元阴元阳之所在,肾气充盛,机体新陈代谢能力强,衰老的速度也缓慢。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中医的“肾”不仅与内分泌有关,而且有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抵抗力的作用。
可见人体健康长寿很重要的条件是先天禀赋强盛,后天营养充足。肾中精气的虚衰和脾胃之气的不足是衰老的主要机制,故补益扶正应是药物养生的基本法则,调补脾肾应是养生的中心环节,益寿方药的健身防老作用,应多立足于固护先天、后天,即以护脾、肾为重点,久服补益脾肾之方,确可收到预防早衰、保健防老的作用。
2、调理阴和阳
祖国医学认为,人之所以长寿,全赖阴阳气血平衡,这也就是《素问?生气通气论》中所说:“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因此运用药物养生以求益寿延年,其基本点即在于调理阴阳。根据阴阳失调的病理变化,来确定治疗原则,“补其不足,泻其有余”,调整阴阳的偏盛偏衰,使之恢复相对平衡。
关键词:
养生宣传图片
中医养生图片
上一幅:常见体质的特征及饮食调养
下一幅:中医养生宣传栏-中医养生情志调摄